发布时间:2025-04-23
2025年4月22日,“表里山河·科史论坛”第95期举办。山西省运城盐湖保护利用研究院副院长咸增强教授应邀作题为《运城河东制盐技艺的历史脉络与现代阐释》的学术报告。历史文化学院周亚教授主持。
报告中,咸增强教授深入介绍了运城盐湖“3321”遗产资源体系,并系统梳理了河东制盐技艺数千年嬗变的历史脉络:
先秦至汉晋:先秦文献中已有“盐人”“盐氏”的记载;周穆王时期形成盐业管理的雏形,晋国“霸伯簋”铭文则彰显了盐资源的战略地位;汉代确立盐铁专营制度,《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猗顿用盬盐起”;魏晋时期,王廙《洛都赋》赞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沃”,郭璞《盐池赋》以“粲若散玺,焕若布章”生动描绘盐田生产的盛景。
北朝至唐宋: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盐池“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描述河东“自然印成,朝取夕复”天然成盐的奇观;唐代推行畦田法,盐粒称“畦盐”;北宋《宋会要》记录“引池水沃畦”的工艺改良,官府设“护宝都”百人巡防。
元明清演进:元代恢复集工捞采;明天启年间放开商人垦畦浇晒;清代推行“分畦列号”,盐池管理日臻完善。
本次讲座聚焦河东制盐技艺的核心工序——治畦、养卤、除杂、结晶、收储,凸显其“天工开物”的生态智慧。咸增强教授强调,盐湖不仅是资源宝库,更是承载中华盐文明史的活态标本,亟需在生态保护中推动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盐业考古新发现、传统技艺数字化保护等议题展开热烈探讨。周亚教授总结指出,此报告为区域科技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期待学界进一步发掘盐文化的当代价值。
撰稿人:房孟睿、李林泱
摄像:陈 卓
编审:王 坚
二审:彭 鹏
三审:赵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