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史论坛

【第102期】韦丹芳教授:红水河与湄公河流域传世铜鼓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22

2025年5月18日,“表里山河·科史论坛”第102期举办。贵州师范大学韦丹芳教授应邀作题为《红水河与湄公河流域传世铜鼓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王勤霞博士后主持。


DSC_3507.JPG


韦丹芳教授开篇指出,比较研究作为人文社科的重要方法,长期偏重纵向时间轴,忽视横向空间对比,尤其在传统文化史研究中,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横向分析不足。她以红水河与湄公河铜鼓文化为例,强调两者虽同源异流,却因地理阻隔与族群互动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为研究文化传播与演化机制提供了天然实验场。

为揭示铜鼓文化的深层结构,韦教授提出了“生态环境—纹饰符号—功能用途—文化意义—技术工艺”的比较框架。她分析说,红水河流域喀斯特地貌与稻作传统催生“铜鼓声效崇拜”,管控较弱使其文化完整留存;湄公河流域山地族群则将铜鼓神化,纹饰具巫术功能,与跨境贸易网络交织。在纹饰符号方面,红水河铜鼓受汉文化影响,以太阳纹、蛙饰为主,注重声学效果;湄公河铜鼓纹饰则融入克木人求雨仪式,构建人神对话空间。在功能用途上,红水河铜鼓兼具仪式法器与文化符号属性,如用于蚂拐节祭鼓及白裤瑶葬礼;湄公河铜鼓服务于泰国皇家仪式与农耕祈福,形成国家与民间二元体系。在铸造工艺上,红水河流域采用砂模铸造法优化声效,湄公河流域发展失蜡法以实现复杂纹饰。

基于系统研究,韦丹芳教授从三方面深化了铜鼓文化认知:通过符号学解析,揭示跨文化传播中太阳纹、蛙饰的共性及湄公河象纹、螺纹的本土化特征;考察铜鼓社会功能的动态演变,梳理其作为权力象征的嬗变规律及铸造工艺的技术传承谱系;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困境,提出了“活态传承谱系”,平衡原真性保护与当代适应性发展,为器物比较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示范。

讲座结尾,师生围绕报告内容与韦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


撰  稿:李继政、姚   丹

摄  影:陈   卓

责  编:王   坚

二  审:彭   鹏

三  审:赵云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