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史论坛

【第96期】杨强教授: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城盐池生产技术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23

2025年4月22日,“表里山河·科史论坛”第96期举办。运城学院文化旅游系杨强教授应邀作题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城盐池生产技术的发展》的学术报告。李树雪教授主持。


yq.jpg


杨强教授系统梳理了1949年至1958年间运城盐池盐务机关的沿革,阐释其反映的盐业管理体制变迁,并聚焦国有化、机械化、多元化进程,围绕提卤工具改进、生产工艺革新、变革原因分析三方面展开详述。

其一,提卤工具改进:提卤是制盐的核心工序,卤水来源(卤井水、滹沱水、滩水)决定盐质与工艺流程。1949年,盐池引入水车替代人力,节省劳动力;1952年升级为柴油机与水泵,取代人畜提水,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加速了盐业的机械化进程。

其二,生产工艺革新:1949年,水车的应用减轻劳动强度。1952年,水泵的普及使卤水抽取效率提高超过50%,成本降低约30%。1954年,“曲线跑水”技术优化养卤,提升了卤水质量;同年,《制盐技术操作规程》发布,修滩、养卤、刮盐等流程实现标准化。1956年,气象站的设立增强了抗灾能力,结合“活碴法”加速结晶,显著提升了盐产量与纯度,为盐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三,变革原因分析:1950年,首届盐务会议确立“按销定产、提质降本”的方针;1953年,“柳国喜经验”的推广以及冰下抽咸与分段结晶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盐产品质。此外,劳动竞赛催生了“阶梯横形循环铲盐法”等创新。1948年推行“公私兼制”,1956年完成私营盐场合营,确立了国营的主导地位。然而,运城盐池生产方式落后于东北、长芦盐区,受海盐、蒙青盐的低成本与运输优势挤压,潞盐成本上升,技术升级滞后,凸显出现代化转型的复杂性。

报告尾声,杨教授强调了新中国初期盐务改革的学术价值。李树雪教授总结指出,此次报告不仅是一场学术研讨,更能成为唤醒工业记忆、激活文化遗产、赋能区域发展的综合性文化实践。


撰稿人:冯润桐、李淼

摄像:陈   卓

编审:王   坚

二审:彭   鹏

三审:赵云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