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张宇羚)

发布日期:2017-03-30     浏览次数:

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出现和社会承认有一个历史过程。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和科学活动的社会体制化,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成果之一。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这个过程相对应,科学活动也逐步走向了体制化。

古希腊时期没有专门化的科学家角色,也没有把科学本身当作目的来看待。古希腊从事科学活动的人,科学活动是在没有固定的社会角色以及特定的社会圈子的情况下进行的。对科学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可以分为两类:1.哲学家公开身份有官吏、神职人员、出生高贵的学者。例: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技术人员如: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

科学家角色的孕育: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中世纪是宗教统治的时期,科学的发展完全停滞了,宗教教义与经院哲学统治了整个思想界,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婢女。历史的发展呈现了突然的中断。

科学体制化的开端:17世纪英国的“业余科学家”与皇家学会: 17世纪,英国成为当时世界科学发展的中心。这个时期的英国,不但出现了哈维、波义耳、牛顿这样的科学家;而且科学活动在社会中得到了承认与重视,科学甚至成为一般上层社会人士的兴趣与业余爱好,成为一种时尚。

科学专职化的第一步:法兰西科学院和专家科学从事科学活动需要仪器(如天文观测仪器)和原料(如化学和生物实验所需的物质材料),这都需要资金;要从事规模大的科学考察和探险就更需要钱财。这些金额都不是私人所能提供的。如何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成为科研活动的首要问题。法兰西皇家科学院应运而生。

德国大学体制的发展与一般科学家角色的出现:科学变成一种专门职业和科学家角色的逐渐形成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大学和大学教师的岗位分不开的。

正是大学教育为科学家职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科学这种体制成为社会中的重要体制,使科学家角色成为社会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美国科学的崛起与科学体制化的确立:美国现代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岗位分布在由教育、工业和政府所提供的社会环境内。大学、工业和政府机构的科学家呈三足鼎立,构成了科学家的整体。科学这种社会体制,不但与教育和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还与政治、军事体制也有结合与渗透,默顿把这种体制称之为工业-军事-科学的综合体。

我觉得这次讨论会给我的启示主要两点:(1)本书是从科学家这一角色来写科学的发展史这个出发点是特别的,“scientist”出现之前,那些与发现自然界奥秘有关的人所得到的各种名称有:学问家 、自然哲学家 、学究 、科学培育者 、科学人等等。1833 年,在剑桥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会议上(背景),惠威尔仿照“artist”一词,半开玩笑地建议使用“scientist” 这个名词,但一时并没有得到认真对待。如果这是个一般的科学发展史的书,可能是个好读的书,但是他的结论是认为古代的中国、印度的科学之所以发展缓慢, 原因就是这些社会中没有把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 也就是说, 社会不承认科学凭自身的价值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同样, 既使是被称为西方科学的祖先的古希腊科学, 也缺乏科学家这种角色, 因为当时没有造成科学活动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承认。这个结论就带了辉格史的观点了,用后出现的事物来解释先前逻辑上是不通的,甚至是滑稽可笑的。科学建制就是一个作者的一个解释模型,可能这本书写作是一个创新的东西,但是模型一出来就会被套用,所以一位的套用别人的模型在现今的研究中是不可取的。 

(2)在汤浅光朝科学中心的转移的问题上,会不会转移到中国是大家讨论和猜测的集中点,1962年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在统计历史上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科技文献分布的定量分析基础上,通过数据研究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1954)一书中提出的关于世界科学中心地理迁移的见解。按照汤浅的界定标准,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前提标准是科学成果数量比例占据全世界的25%以上。依此标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程如下:1540年-1610年间意大利=>1660年-1730年间英国=>1770年-1830年间法国=>1810年-1920年间德国=>1920年后的美国。单单以科学成果数量来看科学中心是否会发生转移现今看来是非常片面的做法,中国的期刊论文数量早已居世界前列,难道就能够由此判断出科学中心会转移到中国吗?我发现科学中心的每次转移,转移到的国家都是出于国家动荡,刚分裂,或是刚建国时期,总之都是思想争鸣的时期,并不会出现在出现国家高度统一,思想高度统一的时期,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德国是国家分裂刚刚,普鲁士刚刚崛起,美国资本主义矛盾凸起,马上进入大量萧条时期。所以,据我判断,科学中心不怎么可能转移到中国,最起码不可能转移到思想统一的时期的中国。

我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作者表明自己用了什么方法,但是最后的结论偏偏都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本戴维说自己用了历史方法,可是得出的结论却是有违历史研究的一般属性,还有巴特菲尔德说是反辉格的,结果写出来的书却是一部辉格史。究其根本原因,都与其身份,地位,写作目的有关,虽然说历史研究辉格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在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上可以尽可能的接近历史的过程,运用更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才能尽可能的减少这种错误的出现。  

 

张宇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