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第三期读书·沙龙分享会

发布日期:2020-11-25     浏览次数: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第三期读书·沙龙分享会

主题:跨越文献与考古的对话暨科技史与历史学院沙龙联谊


2020年11月22日,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和历史学院部分同学在文科楼601教室举办了科技史与历史学院首次读书沙龙联谊活动,开展这一活动旨在促进我所师生与校内兄弟学院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共享共研,共同进步。


读书沙龙联谊活动由科技史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樊道智主持,参与人员包括: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历史学院以及音乐学院的部分同学。


活动开始,主持人樊道智博士就本次活动的目的、流程、分享主题等进行介绍。历史学院考古系硕士邱晓甜,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博士袁紫玉分别就本期活动主题——跨越文献与考古的对话,与参与研讨的学生进行了分享、交流。


首先分享的是历史学院考古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邱晓甜同学,其分享的题目是《稳定同位素视角下小麦在山西地区的推广》,结合目前植物考古研究成果、遗址中出土的可以反映饮食情况的遗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山西地区及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至两汉时期人骨为研究对象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综合探讨小麦在山西地区及周围地区先民食物结构中的比重和推广程度,并进一步揭示山西先民的生业方式和经济类型。


图片 1.png

历史学院考古系邱晓甜同学分享


其次分享的是科学技术史研究所2017级博士袁紫玉同学,她分享的题目是《加拿大牙医学传教士林则入华时间正误》,袁紫玉博士通过查阅文献和去加拿大当地取证,探究了加拿大传教士林则的具体入华时间,对众多文献和著作中的来华时间进行了纠正。


图片 2.png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袁紫玉博士分享


主持人樊道智就分享者所分享的内容与本期活动主题,组织在场的学生积极研讨。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任世君博士就邱晓甜同学分享中所提及的根据古墓中所发现的实物、工具及模型,如何推断是麦子?研究所做的是无损分析?在研究对象上是否比较依赖于骨骼,是否能用来研究更早时期的人?国内外在处理相关公式及其应用上有何异同?邱晓甜同学根据文献记载与传统作物工具的演化历史可以推测是麦子的加工工具,所做的研究是需要采集一些骨骼样品,通常为肢骨骨干部分,这套方法论也可以用于牙齿等方面,因为骨骼和牙齿的高留存性和可发现性,可以用来研究更早期的人类,已经有学者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国外没有公式,国外一般根据结合样品所属区域的植物或动物的13C、15N测试值,来推测人或动物属于何种饮食习惯。


图片 3.png

任世君博士与邱晓甜同学互动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2019级硕士江文逸亦对邱晓甜同学分享内容中的图标制作、数据来源等方法与分享者进行交流。坦言这可为其打开了用元素的角度来进一步探究人体结构的灵感;还就小麦传入中国的三种路径,小麦可以做中药等内容进行互动;最后还谈到有时候数据比原始文献重要的看法。


图片 4.png

江文逸同学现场互动


樊道智同学则从南方水稻的传播,小麦与水稻在传播的交叉地带给当地人的饮食结构择取所造成的影响等问题与邱晓甜进行交流。邱同学认为因为南北文化交流的原因,南北交界地带是会有水稻和小麦的共存现象。任世君从碳作为是高熔沸点的非金属元素,碳和氮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最具稳定性的特征,引发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大部分都是碳基生物,系外星球可能有硅基生物,氮同时是氨基酸最重要的元素之间关系的思考,并就樊道智同学所讲的广西隆安野生水稻的发现在与女性地位的表征上是否也存在某种关联进行互动。樊同学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群居、狩猎采集的实践生产活动方式,包括动植物的驯化,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演变等对此进行了回应。此外,还提出了其今后拟利用镁同位素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棉花的推广及利用与考古系的同学进行研究的设想。


图片 5.png

樊道智博士与邱晓甜同学互动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2020级硕士鲁宁就冶金考古怎么进一步切入和选题与在场的同学进行了交流。来自历史学院2020级文博专业的高紫君同学建议可以从青铜、铁器方面去查找一些,可以分析其碳、氮、硫等同位素。主持人樊道智就此进行了补充:建议可以查阅北京科技大学柯俊院士、韩汝玢老师、李延祥老师等先生在冶金考古方向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提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金正耀教授与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先生运用铅同位素对铜鼓矿料来源进行考证的经过。


图片 6.png

鲁宁同学与现场同学交流


历史学院的赵鑫同学针对对邱晓甜同学的分享内容先后提出:为什么战国时期女性的地位又下降了?研究对象选择的是同类型的墓葬还是大型墓葬?因大型墓葬的身份地位和小型墓葬不同,这种差异是否会导致其饮食结构的不同?等问题,对此邱晓甜从历史文献方面,再结合服饰演变等历史信息,初步推论女性地位是下降的,如果有男性和女性的对比,他们骨骼中13C和15N的含量差别很大的话,可能结合其他方面会得出这个结论。


来自音乐学院的郭明明同学就骨骼是否被污染的认定标准原理以及随着小麦产量的增多是否代表人口一定增长等问题与邱晓甜同学进行了请教。邱同学告知这是前辈学者们根据研究对比总结出的经验公式,研究是根据同位素和现有发掘的骨骼进行的少数变量的研究,可以给人口增加提供原因来解释,增加二者的相关性,并非因果性。


图片 7.png

郭明明同学现场提问


关于邱晓甜同学的分享研讨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之中转入了今晚第二阶段袁紫玉博士的分享互动。


主持人樊道智抛砖引玉,向袁紫玉博士研究传教士林则缘由进行提问。袁博士从导师建议、自己感兴趣查阅相关资料、选题、导师认可、论文创新点以及姚雅欣老师的建议等方面,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医学史,看通史类的书籍,看重大事件,发现牙医学很多小众的文化,然后聚焦研究方向等经历,最终决定做传教士林则的研究。任世君博士就传教士学医来中国传教的目的与分享者进行探讨。袁紫玉认为因传教士是伴随着战争来到中国的,来到中国后发现会医学能更好地融入中国大众,患者相信医生的善良,信任感建立更强,更有利于传教。袁博士还与在场的同学分享了她如何申请外出求学,如何查找文献等宝贵经验。


图片 8.png

袁紫玉博士分享研究经验


科技史2020级硕士郑文锋同学还就如何逐渐酝酿自己的硕士论文向袁紫玉博士请教。袁博士建议郑同学现在还不用担心不能毕业,先根据题目按照查阅文献,找到创新点,论文写作须脑子里有一个自己的框架,袁同学认为新观点比新史料重要,让别人看的出彩才重要。


图片 9.png

郑文锋与在场同学交流


科技史2020级硕士张雅晴就研究过程中找不到文献的问题与袁紫玉博士进行咨询。袁博士建议可以到当地去找,尽量搜集、梳理一些正史中未见收录但与研究对象息息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支撑论文论据。樊道智补充道:首先认真做好田野调查,学会跟当地人搞好关系,然后才好搞史料,多做些口述史访谈,从碑刻、画像、族谱等历史遗迹(物)去找。高紫君同学建议张雅晴可以去山西大学图书馆找云岗文献中心查阅相关文献。


接着,主持人樊道智向历史学院的李超同学咨询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李超同学告知,他们学院几个方向的研究方法及对象都不尽相同,有的是遗址挖掘,有的是根据出土器物进行分析,观察器物演变流程,体质人类学研究生前是什么人种,根据材料来决定是用什么方法。


历史学院2020级文博专业的高紫君同学提出了自己近期研究所面临的困难:研究所涉及的壁画特别残破,有没有方法测出颜料成分或者修复方法?科技史的江文逸同学将自己与导师在合作研究过程中所学到的经验与高同学进行了分享,并告知可以借助相关仪器及数据参考,如探测仪、伽马线。此外,还需对壁画进行断代,弄清颜料中的多种元素,因不同朝代和元素一般是对应的。科技史2017级王凯博士建议可以让导师们进行协调,跟学校申请,资源共享,合作研究。


图片 10.png

高紫君同学现场交流


时间在同学们的热烈研讨声中来到了晚上九点一刻,同学们意犹未尽,主持人樊道智只好建议大家会后再进一步交流,并组织同学们进入本次读书沙龙的最后一项内容——以书会友。由科技史研究所读书沙龙负责人之一王凯博士向参与本次研讨的同学赠送书籍,借此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多交流,产生更多的灵感碰撞。


图片 11.png

以书会友活动现场


跨越文献与考古的对话暨科技史与历史学院首次读书沙龙联谊在主持人樊道智博士激情洋溢地总结中进入尾声。我们本着“以书会友、共享共研、携手共进、快乐学术”的读书·沙龙·写作理念,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我们的研讨队伍中来,下一期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做好我们的雅集,欢迎诸君前来交流指导。


图片 12.png

科技史与历史学院首次读书沙龙联谊合影



鸣谢:本期读书沙龙联谊从策划筹备到成功举办,离不开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与历史学院多位热心学术交流与研讨师生的支持与鼓励。在此,特别感谢赵云波老师、冯震宇老师、陈小三老师、侯亮亮老师、王金老师、王坚老师以及袁紫玉、邱晓甜、王凯、高紫君等诸位同学的辛苦付出。



供稿人:任世君、樊道智

摄   像:田宝文、郑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