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单位介绍 » 基地简介

山西大学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简介

一、发展历程

山西大学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依托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2017年7月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8年12月“科技史与科技战略研究团队”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23年获批科学技术史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高策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就开展了科技史与科技政策领域的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深度参与了山西省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规划制订等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咨询活动。经过近三十年发展,基地牢牢把握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思想理念,研究队伍逐步壮大、研究方向逐步成熟、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实力与社会彰显度得到明显提升。


二、负责人介绍

赵云波,山西晋城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委员,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理事,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三晋英才;太原市迎泽区专家库专家;中国新闻社国际传播智库高级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CSSCI期刊论文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生命科学史、科技政策。

长期专注于中国科学近现代化研究,近年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结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山西省软科学项目5项(其中重大1项、重点1项)、山西省文物局科技项目1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务院农改办项目1项。一项课题成果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人承担并完成72万字的编撰任务(全书120万字)。完成学科建设相关课题多项。


三、队伍建设

基地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7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27人,高级职称人员16人。专职人员16人,包括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科技部首批软科学专家1人;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人;山西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山西省人大委员会咨询专家1人;山西省科技计划(基金、专项)评审专家1人;三晋英才5人。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政策研究与制订的交叉性、综合性、复杂性学科特征,基地高度重视多元化、互动化、开放式队伍建设,吸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东华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内高水平智库专家学者参与基地建设。基地专家具有经济学、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背景,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研究团队。

近5年,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批项目数十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山西省重大软科学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西省各类获奖数十项。目前在研国家级项目15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重大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等。


四、发展目标

基地秉承“筑基础、建智库、强服务、上水平”的定位目标,联合国内一流智库机构,打造一支解决山西科技与经济发展关键问题的智库团队,开展专业化科技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努力建设成为服务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力争3-5年时间,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专业化智库。


五、发展方向

基地紧密围绕山西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主要开展以下三方向的工作:一是开展科技创新规划与政策咨询服务。力争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全国创新发展高度,对山西省科技创新开展全方位战略研究和中长期总体规划;二是开展区域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研究。立足现实,破解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困境,探索科技创新支撑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山西模式”;三是开展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相关研究。挖掘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制作山西传统工艺品,传承与弘扬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为山西省从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产业强省贡献智慧。


六、服务成效

近年来,基地瞄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了深层次、宽领域、多角度的咨询服务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广泛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近三年基地向中国科协、山西省发改委、山西省科技厅等各类机构提交决策咨询报告三十余篇。团队成员起草的《山西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研究报告》《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山西实施情况中期报告》《改革开放40年山西省科技体制改革经验》等多部报告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科技厅全文采纳,部分报告获省领导批示。团队成员在中国科协委托课题“国内外科技创新战略、政策最新进展跟踪研究”支持下提交的多篇编译报告在《今日科苑》发表,为国家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国际科技前沿动态提供了有效参考。基地承担了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贡献力量。


山西省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简介

一、发展历程

山西省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依托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2017年7月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12月“科技史与科技战略研究团队”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23年获批科学技术史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高策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就开展了科技史与科技政策领域的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深度参与了山西省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规划制订等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咨询活动。

2024年10月获批山西省重点智库—山西省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平台围绕“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科教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科教与新质生产力”和“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等战略主题开展研究。


二、负责人介绍

高策,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首批软科学专家、科技部创新方法研究会专家顾问、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科学技术史小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智库专家、山西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副主编,《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科学史研究》等期刊编委。

高策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史、地方科技史、区域科技政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4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代表作《魂系山西》被誉为“山西对外交流文化名片”。

其学术成果入选《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百部篇工程一等奖”等10多项学术奖项。


三、队伍建设

平台现有研究人员44人,其中包括25名资深研究人员,高级职称18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科技部首批软科学专家1人,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4人,山西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山西省人大咨询专家1人,山西省科技计划评审专家1人,三晋英才6人。

团队成员包括校内教师及来自山西省委政研室、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政府发展平台、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通过与这些机构的深度合作,平台推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确保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科学规划的人员构成和研究方向使团队建设契合政策需求,为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标志性成果

1、研究成果

平台自建设以来,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7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批科研项目12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项。获得山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百部(篇)”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2024年3月,高策教授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当代量子理论的哲学审视”4篇专题文章,集体入选“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同年10月,高策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论与新科学哲学的兴起”的最终研究成果《当代量子论与新科学哲学的兴起》入选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该成果体现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是代表该研究领域最高水准的标志性学术力作。

2、学术活动及对外交流

平台自建设以来,在学术会议与对外交流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全年举办了35期“表里山河·科史论坛”学术讲座,截至2024年12月30日已累计至第93期,邀请了来自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交流。2024年6月,成功举办“第二届科史新青年学术沙龙”,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本中心研究生的学术交流;9月主办“山西省高等院校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研讨会;12月举办“前沿物理学哲学研讨会”和“建声标准工作会议暨古戏台声学测评研讨会”,推动多领域学术合作。团队还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如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论坛、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等,全面提升了学术影响力。

3、社会服务

平台自建设以来,积极参与地方经济与教育发展,为“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和“山西省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2份战略研究报告获山西省科技厅采纳,助力山西创新政策与量子科技发展。平台还向中国战略研究院提交2份专项报告,为量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依托“教育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项目,高策教授团队深入多所高校调研,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文化传承方面,平台积极参与非遗保护。2024年12月,由史宏蕾教授、伊宝教授组织的“中国传统模板年画与雕版技艺的创新设计”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开班,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冯震宇教授、王坚副教授及团队参与影视剧“大明军器局”的前期策划,为科技与历史影视创作提供支持。高策教授、乔笑斐副教授和彭鹏副教授自2024年起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促进科技哲学领域深度交流。

通过多维度的社会服务,平台在政策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