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单位介绍 » 年度报告

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发布时间:2023-05-08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研究方向

(1)科学史研究方向。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历史地形成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深度融合,特别是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哲学研究已有30多年积淀,学术研究紧密跟踪世界物理学前沿动态。

(2)技术史研究方向。开展山西科技史与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挖掘与整理已有40年历史,产出了一大批优秀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依托本学位点设立的“三晋文化与社会转型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获批山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服务地方科技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方向。

(3)科技与社会研究方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紧密伴随学科发展。近年来,紧密围绕山西资源经济转型发展等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团队成员中有省政府、省人大、科技厅、发改委以及太原市迎泽区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依托本学位点设立的“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平台获批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智库作用凸显。

2、培养方向

(1)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哲学方向,本学位点的一流建设方向。重点开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理论物理学发展史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华人科学家研究。

(2)文化遗产与地方科技史方向,本学位点具有极大特色的一建设方向。深入挖掘山西科技史的巨大宝藏,系统研究山西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科学问题。

(3)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方向,本学位点的高端智库建设向。立足科技史,面向社会经济需求,开展科技管理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

3、师资队伍

目前学术团队共有17人,博士化率100%,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创新团队。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科技部首批软科学专家1 人、三晋学者1人、长江学者评审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 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人、山西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山西省人大委员会咨询专家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3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 人、三晋英才5人。

4、培养条件

学位点相继入选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和山西省重点学科。拥有两个创新平台:山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三晋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还获批了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山西大学古代壁画传承基地”(第三批“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

我们是山西省第一家文化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山西培训基地。目前在研国家级项目15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重大2项等。平台资源有力地支撑了本学位点的人才培养工作,保证了培养质量。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1、制度建设

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我们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规范和引导师生言行,保障各项事业蹄急步稳,抓铁有痕。

完善机制,进一步提升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支部建设以样板支部建设为标杆,规范支部建设,加强理论学习、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工作条例,努力把党的建设与研究所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结合起来。

出台办法,进一步增强团队整体水平。一是通过团队建设、传帮带、大项目建设带动团队建设。发挥知名专家作用,凝练优势学科方向和主打攻关项目,通过大项目孕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带动青年教师职称及学术成长。二是疏通和开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与渠道。举办学术论坛、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中青年教师深度参与,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带动中青年团队成员成长。

规范选题,进一步加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将学生选题与导师在研国家和重大项目对应度和匹配率作为考核平台支持导师科研的重要指标之一;博士生导师三年内没有在研国家项目,停止招收博士生,以此倒逼导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科研合作上。

2、师资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将导师定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即导师在课程学习、日常生活、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本学位点的导师需要每学年都签订一份师德责任书,从制度层面保证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第一责任人”作用的发挥。

本学位点还结合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规范导师指导学生的程序,成立导师组、设置正副导师和校内外合作导师,发放指导手册和纪录本,要求导师将每次指导情况详细记录在案,确保研究生得到全方位、前沿性和高质量的指导。

3、培养条件建设

针对不断改进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做到,优化课程,完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学管理,研究执行教学管理制度。认真把关执行各项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督制度,确保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标准和培养质量。

3、科学研究工作、招生与培养等工作取得的成绩

2021年,共招生研究生2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6人,博士研究生8人。目前在读总人数达到69人。2021年,授予硕士学位6人,授予博士学位2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目标。


三、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研究生培养。受制于学校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分配,本学位点的学生数量较少,每年招收7名博士,15名硕士,与国内一流学位点的招生数量有差距。在学科评估中,每年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数量这一项成为本学位点的减分项。我们将积极争取招生名额的增长。

二是学科建设。本学位点在省级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并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但缺乏国家级科研平台。我们正在向文化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验室。

三是科学研究。本学位点在国家级项目和中文核心期刊(CSSCI)论文数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专著和SCI、SSCI论文数量方面不占优势,这也是我们正在改进的地方。

四是师资队伍。本学位点在专任教师人数及职称、年龄结构方面较为合理,但在进行国外交流和访学、参加国外学术会议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是研究生培养。在保障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按照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模式,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形成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独具特色又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

二是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的地位,并争取在国内科学技术史学科评估和排名中进一步提高。以山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三晋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为载体,积极申报山西省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协同与社会服务能力,整合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资源,力争向更高水平的协同科研水平迈进。

三是科学研究。以主打方向为统领,在自由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所教职员工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内在关联性。高质量的论文数量稳中有升,国家级课题实现新突破。

四是师资队伍。立足于核心研究方向,加强团队建设。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建设强劲而稳健的学术梯队。通过国家公派、山西省筹、学校自筹和外方资助等多种形式,派出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学习,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邀请海内外专家到校短期讲学,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