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单位介绍 » 年度报告

科学技术史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0年)

发布时间:2023-05-08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培养方向

(1)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哲学方向,本学科点的一流建设方向。重点开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理论物理学发展史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华人科学家研究。

(2)文化遗产与地方科技史方向,本学科点具有极大特色的一流建设方向。深入挖掘山西科技史的巨大宝藏,系统研究山西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科学问题。

(3)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方向,本学科点的高端智库建设方向。立足科技史,面向社会经济需求,开展科技管理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

2.师资队伍

目前学术团队共有17人,博士化率100%,50岁以上4人,45-50岁4人,45岁以下9人,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创新团队。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科技部首批软科学专家1人、三晋学者1人、**评审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人、山西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山西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咨询专家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3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三晋英才6人。

3.科学研究

(1)科技史与科技哲学深度融合,强化物理学史研究特色。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历史地形成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深度融合,特别是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哲学研究已有30多年积淀,长期与一流物理学家保持学术交往,研究队伍中10多人是物理学专业,学术研究紧密跟踪世界物理学前沿动态,是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物理学史与物理哲学中心地位逐步显现。

(2)科技史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强化地方科技史特色。我们开展山西科技史与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挖掘与整理已有40年历史,产出了一大批优秀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近年更是积极将学术研究转向社会服务,已承担并完成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8批400人次。同时,对山西传统工艺技术进行开发与保护,复原出一批濒危或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依托本学位点设立的“三晋文化与社会转型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获批山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服务地方科技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方向。

(3)科技史与科技政策等深度融合,强化新型智库特色。科技战略研究,同样起于20世纪80年代,紧密伴随学科发展。近年来,紧密围绕山西资源经济转型发展等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仅2016年以来就承担了省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重大/点决策类项目8项,团队成员是省政府、省人大、科技厅、发改委以及太原市迎泽区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依托本学位点设立的“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平台获批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智库作用凸显。

4.教学科研支撑条件等

学科点相继入选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和山西省重点学科。拥有两个创新平台:山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三晋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学科点团队是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

2020年,我学科点建设的“山西大学古代壁画传承基地”获批为第三批“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建设以壁画课程为主的多元教学体系,完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系统;多平台的学科互动与传统文化的资源共享 ;建立以传统工艺实验室为基础的壁画工作坊;通过壁画艺术内核研究提升学科研究高度;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为中心展开辐射带动等极大方面,同时与美术学院、初民学院等展开教学合作,共同推进基地建设。

此外,自主设立“山西传统工艺模拟实验室”“山西古戏台声学模拟实验室”(共投入经费700多万,是山西乃至全国进行古戏台声学测试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同时,拥有专业的图书资料室和学生工作室。

我们是山西省第一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山西培训基地。截至2020年底,已经开展9期培训工作,累计培训非遗人群400多人次。

目前在研国家级项目15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重大2项等。平台资源有力地支撑了本学位点的人才培养工作,保证了培养质量。


二、2020年建设取得的成绩

1.制度建设

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我们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规范和引导师生言行,保障各项事业蹄急步稳,抓铁有痕。

完善机制,进一步提升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2020年,支部建设以样板支部建设为标杆,规范支部建设,加强理论学习、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工作条例,努力把党的建设与研究所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结合起来。当年,3名教师获得校、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出台办法,进一步增强团队整体水平。一是通过团队建设、传帮带、大项目建设带动团队建设。发挥知名专家作用,凝练优势学科方向和主打攻关项目,通过大项目孕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带动青年教师职称及学术成长。2020年,在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论与新科学哲学的兴起”过程中,青年教师彭鹏发表于《科学》的“超冷原子简史”一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上了封面要目,是山西大学唯一一次。二是疏通和开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与渠道。2020年举办本学科领域高端学术论坛、会议(包括线上)4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中青年教师深度参与,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带动中青年团队成员成长。赵云波完成中国科学大学访学任务,并被考核为优秀。另多名青年教师开始了在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访学。

规范选题,进一步加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将学生选题与导师在研国家和重大项目对应度和匹配率作为考核平台支持导师科研的重要指标之一;博士生导师三年内没有在研国家项目,停止招收博士生,以此倒逼导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科研合作上。

2.导师队伍建设(导师评聘、师德师风、导师指导等)

2020年,本学位点新增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名。导师遴选、培训、考核严格按照《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同时要求:导师每学期撰写研究生指导计划并由学位分委会审核通过。导师每学期向学位分委员会汇报学生指导情况。

本学位点将导师定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即导师在课程学习、日常生活、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本学位点的导师需要每学年都签订一份师德责任书,导师签字、单位盖章,提交学校,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第一责任人”作用的发挥。

本学位点还结合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规范导师指导学生的程序,成立导师组、设置正副导师和校内外合作导师,发放指导手册和纪录本,要求导师将每次指导情况详细记录在案,确保研究生得到全方位、前沿性和高质量的指导。

3.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学术训练、学术交流、论文质量、学风建设等)、管理服务、研究生就业发展、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

2020年,本学位点招收博士生3名,硕士生15名,圆满完成既定招生任务和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重心所在,利用本学位点承担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培训、山西传统工艺调查、《山西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等文件的起草活动,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尤其是科学技术史学科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的学科特色定位,在对当前科技战略发展态势的把控和研究中,以及在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和整理中,思政教育得到了很好的践行,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学科发展、学术研究的完美统一。

在课程教学方面,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组成教学团队,由学科方向带头人直接负责,带领团队共同规划课程体系及设计每一门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授课过程管理;保障课程结束后,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重视主讲教师的遴选工作,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以本学位点专职教师为主,校外兼职教师为辅;根据研究生教学要求和实际,每学年末(暑假前)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一次修订和调整,课程类别、名称、授课教师都会有所变化,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确保与国家战略需要、地方发展特色高度契合,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要。

在学术训练和学术交流方面,科技史学科性质较为特殊,招收的硕士生全部是跨学科,博士生也有跨学科的情况,面这些具体情况,本学位点针对性设计培养方案,取得实效。相当比例博士生独立承担省级创新项目,年均发表1篇CSSCI文章,硕士生每学年都有学生发表CSSCI文章。2020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1篇。2020年外派4名研究生在国外交流学习。

在论文质量方面,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检及预答辩、答辩各个环节,将研究的前沿性、问题意识贯穿始终。各个环节均实行匿名投票制,评审委员会由校内外专家组成,校外专家至少占三分之一,且实行导师回避制,投票结果为能否通过的唯一依据。尤其是预答辩制度,是审查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未通过预答辩的研究生不可进行论文送审等后续一系列工作,由此使得本学位点每一届研究生的论文保质保量。本学位点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双向匿名制度,2020年无不合格论文,且无抽检不合格论文。

在就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加强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根据课程需要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山西古戏普查及代表性古戏台声学测量,山西传统工艺普查及代表性工艺恢复性试制等环节,保障课程结束后,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生社会实践进学科点平台“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由导师指导下参与或承担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决策咨询服务,保障课程结束后,学生具有较高对接社会需求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为学生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了基础,2020年本学位点的就业率较高,毕业生就业单位较好,在行政事业单位、高校、企业等均有分布。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对比国内一流科技史学位点的各项指标和实际情况,查找不足,可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受制于学校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分配,本学位点的学生数量较少,每年招收3名博士,15名硕士,与国内一流学位点的招生数量有差距。在学科评估中,每年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数量这一项成为本学位点的减分项。

——学科建设。本学位点在省级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并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但缺乏国家级科研平台。这也是国内大多数科技史学位点的问题所在,目前只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

——科学研究。本学位点在国家级项目和中文核心期刊(CSSCI)论文数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专著和SCI、SSCI论文数量方面不占优势,这也是我们正在改进的地方。

——师资队伍。本学位点在专任教师人数及职称、年龄结构方面较为合理,但在进行国外交流和访学、参加国外学术会议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2021年学位授权点建设计划

1、发展目标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在凝练特色、提升实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继续在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水平迈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目标、凝聚力量、团结一致,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研究单位迈进。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如下:

——研究生培养。在保障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按照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模式,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形成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独具特色又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

——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的地位,并争取在国内科学技术史学科评估和排名中进一步提高。以山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三晋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为载体,积极申报山西省新型研发机构,以古建中的技术为主打内容开展“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前期筹备、论证工作,夯实基础,提升实力,加强协同与社会服务能力,整合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资源,力争向更高水平的协同科研水平迈进。

——科学研究。以主打方向为统领,在自由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所教职员工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内在关联性。高质量的论文数量稳中有升,国家级课题实现新突破。在编写完成《山西科技史》、《山西传统工艺史纲要》的基础上,进行山西地方科技史和山西传统工艺史分门别类的微观研究。

——师资队伍。立足于核心研究方向,加强团队建设。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建设强劲而稳健的学术梯队。通过国家公派、山西省筹、学校自筹和外方资助等多种形式,派出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学习,多人次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邀请海内外专家到校短期讲学,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社会服务。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地区层面,为更多的政府部门、文化科技企业提供更具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进一步发挥政府和社会的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2、保障措施

在经费支持方面:物质条件是学科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科学技术史学科具有稳定的科研场所,使得研究者得以安放计算机、实验仪器、学术资料等必需的科研资源。在经费方面,科学技术史学科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以购置实验仪器、古籍数据库等科研所需的必备资源。而且,开展山西传统工艺史研究等,也具有相关的支持做依托,从而推进研究的实质性进展。

在政策支持方面:作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科学技术史学科将在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我学科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加盟,以及更多的优质研究生的加入,从而提升我学科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