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08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聚集了一批全国知名学者,在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史学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被确定为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同年,获批山西省教育厅设立的首批协同创新基地——“三晋文化与社会转型”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获批山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科技史与科技战略研究团队”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
近五年,发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高水平期刊在内的学术论文179篇,获批国家级和省部项目数十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山西省重大软科学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项数十项。
学科带头人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科学技术史小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会议评审专家、科技部首批软科学专家、山西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
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具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熟悉科技史学科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有深入研究,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具有较为宽广的人文与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专业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本学科的相关工作。
培养方向:
(1)物理学史方向。重点开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理论物理学发展史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华人科学家研究。
(2)文化遗产与地方科技史方向。深入挖掘山西科技史的巨大宝藏,系统研究山西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科学问题。
(3)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方向。立足科技史,面向社会经济需求,开展科技管理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
(三)研究生规模(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2年,共招生研究生3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2人,博士研究生8人。目前在读总人数达到92人。2022年,授予硕士学位9人,授予博士学位4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目标。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目前学术团队共有17人,博士化率100%。50岁以上4人,45-50岁4人,45岁以下9人;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创新团队。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科技部首批软科学专家1人、三晋学者1人、**评审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人、山西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山西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咨询专家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3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三晋英才5人。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重心所在,利用本学位点承担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培训、山西传统工艺调查、《山西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等文件的起草活动,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尤其是科学技术史学科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的学科特色定位,在对当前科技战略发展态势的把控和研究中,以及在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和整理中,思政教育得到了很好的践行,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学科发展、学术研究的完美统一。
(二)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在思政课程建设与落实方面,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组成教学团队,由学科方向带头人直接负责,带领团队共同规划课程体系及设计每一门课程内容,加强思政课程授课过程管理;保障思政课程结束后,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确保与国家战略需要、地方发展特色高度契合,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要。
(三)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学位点树立“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加强党风道德建设,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条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党性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育人才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认识更加深刻,对社会主义更有感情,做合格的新时代好青年。
(四)日常管理服务情况
针对不断改进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做到,优化课程,完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学管理,研究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优化和整合讲学资源,贯彻校内外导师指导和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机制,保障研究生教育水平。认真把关执行各项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督制度,确保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标准和培养质量。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学位点根据培养方案和计划开设相应的课程,课程教学体现前沿性、系统性,反映学术领域最新动态和成果,适应研究生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要求。重视主讲教师的遴选工作,由主讲教师牵头制定符合科学技术史学科规范和本校科学技术史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其中博士生课程基本由教授承担,硕士生课程由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
(二)导师选拔培训
2022年,本学位点新增博士生导师1名。导师遴选、培训、考核严格按照《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同时要求:导师每学期撰写研究生指导计划并由学位分委会审核通过。导师每学期向学位分委员会汇报学生指导情况。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将导师定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即导师在课程学习、日常生活、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本学位点的导师需要每学年都签订一份师德责任书,导师签字、单位盖章,提交学校,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第一责任人”作用的发挥。
(四)学术训练(专业实践)情况
在学术训练方面,科技史学科性质较为特殊,招收的硕士生全部是跨学科,博士生也有跨学科的情况,面这些具体情况,本学位点针对性设计培养方案,取得实效。相当比例博士生独立承担省级创新项目,年均发表1篇CSSCI文章,硕士生每学年都有学生发表CSSCI文章。在论文质量方面,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检及预答辩、答辩各个环节,将研究的前沿性、问题意识贯穿始终。本学位点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双向匿名制度,2022年无不合格论文,且无抽检不合格论文。
(五)学术交流情况
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象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本学位点积极鼓励在校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交流。为加强和同行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和了解最新的科技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本学位点积极组织同行专家学者来校为研究生进行学术报告。平均每月组织高水平专家学术报告会,邀请众多科学史界的专家学者来我所进行学术访问。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为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吸引优质生源,提升培养质量,造就拔尖人才,本学位点有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主要由奖学金与助学金两部分。前者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学校自设学业奖学金;后者主要是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助学金。2022年,有3位硕士获得国家奖学金,充分彰显了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的实力和水平。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在凝练特色、提升实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继续在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水平迈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目标、凝聚力量、团结一致,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研究单位迈进。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研究生培养。在保障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按照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模式,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形成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独具特色又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
——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的地位,并争取在国内科学技术史学科评估和排名中进一步提高。以山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三晋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为载体,积极申报山西省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协同与社会服务能力,整合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资源,力争向更高水平的协同科研水平迈进。
——科学研究。以主打方向为统领,在自由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所教职员工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内在关联性。高质量的论文数量稳中有升,国家级课题实现新突破。在编写完成《山西科学技术通史》、《山西传统工艺史纲要》的基础上,进行山西地方科技史和山西传统工艺史分门别类的微观研究。
——师资队伍。立足于核心研究方向,加强团队建设。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建设强劲而稳健的学术梯队。通过国家公派、山西省筹、学校自筹和外方资助等多种形式,派出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学习,多人次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邀请海内外专家到校短期讲学,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及改进措施
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对比国内一流科技史学位点的各项指标和实际情况,查找不足,可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研究生培养。受制于学校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分配,本学位点的学生数量较少,每年招收8名博士,17名硕士,与国内一流学位点的招生数量有差距。在学科评估中,每年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数量这一项成为本学位点的减分项。我们将积极争取招生名额的增长。
——学科建设。本学位点在省级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并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但缺乏国家级科研平台。这也是国内大多数科技史学位点的问题所在,目前只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我们正在向文旅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验室。
——科学研究。本学位点在国家级项目和中文核心期刊(CSSCI)论文数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专著和SCI、SSCI论文数量方面不占优势,这也是我们正在改进的地方。
——师资队伍。本学位点在专任教师人数及职称、年龄结构方面较为合理,但在进行国外交流和访学、参加国外学术会议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下一步,我们将外派更多的教师去国外交流和深造,提升本学位点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