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史论坛

科技史系列讲座(16):中国科学院大学刘晓教授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2-05-22

2022年5月21日上午,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讲座”第16期开讲,应我所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刘晓教授作了题为《遗风馀泽 慧心灵性——图像里的何泽慧》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行,由我所李树雪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晓教授指出研究人物史,科学家越早年的照片越珍贵,过去的科技史研究没有给予“照片”以应有的重视。随后刘晓教授引出了研究问题:何泽慧先生很得人心、正直、不惧权威,但是性格中又有一点古怪,晚年不接受采访,为何会有这样的矛盾?



81538f56fe0b490bb420e3438f5b1819.jpg


首先,刘晓教授提出,在展开具体的研究之前,第一件事是对老科学家做一个大体的判断和准确的定位,不能过分拔高,也不能忽略贡献。20世纪初,中国科学事业有一群关键科学家,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属于建设者。何泽慧是中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战前,她于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战时,她留学德国和法国。在动乱年代,何泽慧很幸运地接受了完整和良好的教育,回国后一直活跃在关键的一线科研领导岗位上。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对人物有了明确的定位后,刘晓教授认为应从何泽慧的祖籍山西灵石着手,因为籍贯在中国传统里很重要,理解何泽慧要从她的老家山西来展开。其一,何泽慧的家族背景应该得到关注,她来自科举的大家族,这是一个科学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家族。其二,在何泽慧在重大历史关头都受到了父亲何澄的影响。同时,何澄既有革新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其三,外祖母王谢长达的女权思想也对何泽慧产生了深远影响。王谢长达倡导女性不光在身体上解放,也要在精神上解放,她还创办了“振华女校”。何泽慧的小学和中学即在该校就读,在学校完成了基本功课的同时,在体育、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也得到全面发展。其四,何泽慧自身极具个性、与众不同。她不遵从母系王家对女性后辈的取名规则,众多女学生之中只有她留两个大长辫子,她还沉着冷静,每逢大事有静气。


了解人物深受影响的家族背景和生长环境以后,刘晓教授开始介绍何泽慧的受教育经历,指出研究过程中应继续关注人物之间的勾连关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理想追求。其一,对于大学的选择。何泽慧受王家的表哥表姐影响,在众多的选择中,决定到清华大学攻读物理专业。而在动荡的年代,父亲和老师都让何泽慧专心学业,以图“科学救国”。其二,对于留学的选择。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在父亲的朋友阎锡山的资助下,何泽慧选择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学习军工。她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成为弹道学权威克兰茨(C. Cranz)教授的学生。她在德学习期间给大姐何怡贞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实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他们不早些请我,不然日本兵早已退还三岛了。”这体现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


在挖掘人物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后,接着是呈现人物核心的科学贡献,刘晓教授展示了何泽慧的工作经历、研究转向、初露锋芒、开创核事业的过程,中间穿插了与钱三强的感情经历。其一,博士毕业后的工作。何泽慧毕业后到西门子参加磁性材料研究,结识了拉贝(John Rabe),成为《拉贝日记》的首位中国读者。其二,转向核物理研究。经人推荐,何泽慧到了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波特(W. Bothe)门下工作。她在利用磁云室研究锰-52的正电子能谱时,发现了正负电子的弹性碰撞过程,并通过钱三强宣读了成果。其三,感情经历。何泽慧与钱三强在新年交换照片,在艰难岁月相互扶持终成眷属。其四,在科研中初露锋芒。在国际基本粒子与低温会议中得到启发,何泽慧利用核乳胶探测技术探测到了原子裂变过程中的三分叉现象,后又发现了四叉形径迹,在各国科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五,开创核事业。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何泽慧奋斗在北平研究所原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线科学战场上,成功制备原子核乳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最后,通过对何泽慧全方位的研究,构建的立体形象,刘晓教授对其做了整体的总结和反思。对何泽慧的研究引发了刘晓教授对社会变革下的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也解答了讲座最初提出的问题。世族传承与革命年代、传统文化与科学救国、争取女权与保守势力,这些矛盾的经历都造就了何泽慧的性格,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社会的快速变革,包括科学的变革。通过影像,抓住历史的关键节点和细节,刘晓教授挖掘到了背后的故事,走到何泽慧的内心,帮助我们解答了最初的疑惑。


在提问和讨论环节,刘晓教授针对老师与同学们的提问,做出了详尽的解答,大家受益匪浅。报告总结时,主持人建议同学们在聆听专家讲座时,应学习对于研究对象、角度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在做人物研究时,应与人物、人物的家族以及人物的社会、政治背景形成对话。至此,这场图文并茂的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通讯撰稿 | 李   敏

通讯审稿 | 王一茹

网页编辑 | 王   坚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