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史论坛

科技史系列讲座(23):景德镇陶瓷大学张茂林研究员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2-05-30

2022年5月28日下午,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讲座”第23期开讲,应我所邀请,景德镇陶瓷大学张茂林研究员作了题为《唐至宋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的演进》的学术报告。张茂林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技术史、科技考古。本次报告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的形式举行,由我所伊宝副教授主持。


0b2ea03ac747458b940160b843dbc369.jpg


景德镇在陶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被称为“瓷都”,明清时期是御窑厂的所在地,专为皇室烧制瓷器。张茂林研究员以此为切入点,围绕“景德镇瓷业起源时间”、“工艺技术的源头”、“瓷都地位的形成因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据《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但是无法确定此处是指“陶”还是“瓷”;蓝浦《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有名为“陶玉”和“霍仲初”的陶工,目前推测两个名字有杜撰的成分。基于考古调查发现景德镇在五代到宋代已有发达的瓷业,南窑、兰田窑的发现和发掘可以证明景德镇瓷业的历史至少可以早到中唐时期。


2013年考古发掘的景德镇乐平南窑遗址,时代为中唐至晚唐,是景德镇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产品类型丰富,绝大多数为青釉瓷,装烧方式为叠烧,器型包括双系瓶、执壶、盘口壶等,其中腰鼓反映了中原地区与西域文化的交流。2012年主动发掘的景德镇兰田窑遗址,是目前景德镇发现最为完整的早期砖砌龙窑。器物主要为青绿釉、青灰釉、白釉,器型主要为盘、碗、罐等。该窑址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期(中晚唐)以青绿釉为主,少见酱釉器;第二期(晚唐后期)至第五期(北宋早期)包括青绿釉、青灰釉、白釉。


通过分析唐代到宋代的典型窑址,可以发现产品种类从青釉转变成青釉的不同类型,北宋后在此基础上出现白中泛青、青中显白的青白瓷。


cce41a34e0c94f1bbf6c834c19f6d50b.png


其次,从工艺内涵出发,运用元素组成分析法和岩相分析对胎体原料和配方进行研究。景德镇传统胎体原料是瓷石加高岭土。通过分析上虞、龙泉等地的瓷石,唐代时期景德镇青瓷不是用传统意义上的瓷石制胎,有学者认为是瓷石掺入紫金土一类的高铁黏土制成,张茂林研究员倾向于认为使用了二次沉积黏土做胎体。真正使用瓷石作为胎体原料,应始于晚唐、五代时期的景德镇白瓷,大量生产青白瓷的宋代则是瓷石使用的一个高峰,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至迟元代开始使用。


运用元素组成分析法和同位素分析法对瓷釉原料和配方进行研究。景德镇传统的瓷釉配方为“釉果”加“釉灰”,其中“釉果”类似于瓷石,其中所含K和Na含量较高;而“釉灰”主要的成分即为CaCO3。通过分析发现,瓷釉配方中,南窑青瓷和兰田窑青绿釉瓷瓷釉中助熔剂CaO主要由草木灰提供;兰田窑青灰釉瓷、湘湖窑白瓷等除了加入草木灰外还添加了石灰石等高钙矿物原料,南宋时期的湖田窑青白瓷应使用了釉灰。烧成技术中,张茂林研究员提到南窑和兰田窑出土的釉碗有支烧痕迹,以及古代工匠判断窑温技术的方法。


最后,张茂林研究员就“为什么景德镇能成为千年瓷都”进行总结。此前许多学者认为景德镇的特殊地位缘于水土宜陶,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地处山区战乱少,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御窑的因素影响。张茂林研究员肯定了前人的观点,同时他认为还应考虑景德镇的技术不断革新这一因素,一方面它积极学习其他窑址的技术,另一方面景德镇结合自身不断地革新。此外,精细化的分工也是重要因素,宋代蒋祁《陶记》中有“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技;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法”,景德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手工业链条,不同的人从事不同工艺的片段,这是其他产瓷区所不见的。


张茂林研究员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唐代至宋代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演变,引起了听众对陶瓷史研究的感兴趣。在提问和讨论环节,他还与参会师生就技术交流、装饰工艺、山西紫砂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受益匪浅。


通讯撰稿 | 张雅晴

通讯审稿 | 宋彦延

网页编辑 | 王   坚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