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9
2022年5月26日下午,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讲座”第19期开讲,东华大学仪德刚教授作了题为《书生传统与工匠传统的交织——技术史研究的几个案列分享》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行,由我所史宏蕾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主持人就仪德刚教授的个人经历、治学方法、研究方向、学术成果以及本次报告主题进行了介绍。此次讲座主题通过分析论证两个案例,透视“书生传统”和“工匠传统”交织对中国古代技术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仪德刚教授首先通过举证北齐至宋金时期太原娄叡墓、徐显秀墓、忻州九原岗墓等墓葬壁画所蕴藏的弓箭射具图像信息,指出壁画的工作弥补了史料和文物的不足。其次以宋代水准仪的复原及模拟实验案例,指正了《太白阴经》、《武经总要》等古籍文献所载数据、图文的错误。最后围绕上述两个研究案例就书生传统和工匠传统的追求以及二者的知识创造过程、对我国古代技术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案例一:山西北齐至宋金时期墓葬壁画中的弓箭射具
南北朝时期,虽战火纷飞,朝代更迭频发,但我国工匠群体的发明创造却并没有停滞。在这个时期,民族文化交流特别是“书生团体”的精神嬗变是时代的主旋律。“工匠群体”与“书生团体”二者的传统发生了交流和渗透,衍生出了诸如山西忻州九原岗北齐壁画等艺术魂宝中展现的各样器具。
古代十八般兵器以弓为首。仪教授先后论述了弓箭在古代技术史中的实用性,弓箭构造的演化以及弓箭材料(包括箭囊、弓囊)的流变等,进一步说明了“工匠群体“在技术层面的关键作用。从弓箭制作的工艺视角来透视我国古代“书生团体”的传统精髓对器物美感与器型的促成价值。仪教授就山西忻州九原岗北齐壁画中所绘弓箭,具体分析了壁画中弓箭的形制,颜色,弓的原材料与造型,弓弦的材料与强度以及持有弓箭人物的身份、动作、神态、姿势、衣着样式等要素,以“弓箭——人物——社会背景”为线索系统地论证了图中所示弓箭的历史流变,揭示了我国古代技术及其实物在形成和演变中均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工匠传统和书生传统两大因子的引导和支配。
之后仪教授还列举了我国同时期各个民族的弓箭射具,并对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弓箭射具的特征作出总结,进一步推论人文与工艺对技术史的塑造作用。
案例二:宋代水准仪的复原及模拟实验
仪德刚教授指出,我国历朝历代的水准仪在我国建筑技术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宋代水准仪的结构和精度复原到验证是一个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过程。
仪教授从史料中考辨出我国宋代水准仪的重要结构,从《考工记》、《营造法式》中提取了我国宋代水准仪的精度信息,为复原和验证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仪教授在宋代水准仪的复原及模拟实验中,深切地体会到书生传统在宋代水准仪产生过程中的多处痕迹,敏锐地捕捉到撰写古代文献的“书生传统”中的意象与情怀对宋代水准仪的构造作用的差异,并且鲜明地指出这种独到的体验,只可来源于复原以及验证水准仪的宏大实践中。
在开放性讨论部分,仪教授将水准仪的复原由案例验证的个例理性延展到中国古代技术史历程中,提出了中国古代技术发生与变革的浪潮中“书生传统”与“工匠传统”总是发挥着与众不同的引领作用。仪教授重提“书生传统”与“工匠传统”对我国古代技术文明形成的重要性和意义。巧妙地结合案例中的弓箭射具(包括弓囊箭囊)制作和宋代水准仪在制成过程中反映出的“书生群体”和“工匠群体”二者交汇的具体体现,描绘出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古代技术史情境图。通过展示对中国工匠传统和书生传统共同作用于我国古代技术发展史的案例考究,提出了针对中国古代技术文明研究视野的全新观察角度。
讨论提问环节,杨小明教授、史宏蕾教授、伊宝副教授、王坚副教授以及部分校内外的听众就山西境内考古发现具有中国古代技术特征的案例及文物进行了探讨,引发了听众对我国古代技术文明的强烈兴趣,讲座圆满结束。
通讯撰稿 | 冯建新、张迎香
通讯审稿 | 樊道智
网页编辑 | 王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