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史论坛

科技史系列讲座(28):北京科技大学陈坤龙教授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2-06-05

2022年6月2日上午,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讲座”第28期开讲,北京科技大学陈坤龙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早期青铜冶铸技术的历史图景》的学术报告。陈坤龙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先秦时期青铜冶铸技术、早期钢铁技术及金属文物保护等。本次报告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行,由我所伊宝副教授主持。


f8488d8c528548d7acca2992bf986d78.png


金属的生产与使用是人类早期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其意义并不仅限于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也体现在政治、宗教和礼仪等精神文化层面。陈坤龙教授的报告以中国冶金起源与早期发展为主线,围绕商代青铜冶铸生产的技术特征与区域互动等内容,进而讨论中国早期青铜冶金生产本土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原青铜冶铸体系的形成等问题,整场讲座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陈教授首先以“概念的界定与相关背景”为切入点,系统讲解了“早期铜器”、“青铜”以及“冶铸技术”的概念界定,随后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至本世纪前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早期冶金术到底是本土化还是西传的争论问题,以及中国早期铜器的发现与研究状况。


31b516720d4f4612bb2ceaa6aa69aed4.png


第二部分,陈教授对“西北地区早期本土化的冶金实践”进行了详细介绍。陈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由甘肃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研究团队组成的对河西走廊早期冶金的调查发掘和研究的相关工作讲起,接着系统讲述了2007年到2012年间,在河西走廊地区发现的60多处遗址中,有38处中有铜器出土或是有采矿冶铸行为,有10余处可定位为青铜器早期阶段。另外,发现的遗址中,从挖掘出的铜器、矿石、炉渣等冶金生产遗物可推出,西城驿遗址是有意识的合金化处理,这对考古文化序列构建具有重大作用,对冶金考古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部分,陈教授系统讲述了“二里头时代华夏风格的形成”这一论题。他以李水成老师和山西大学陈小三老师的论文为切入点,阐述了齐家文化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的交流路径。同时指出二里头文化目前已经出土近200件铜器,品类众多,是中原地区早期冶金技术的典型代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华夏风格与传统。陈教授随即详细介绍了关于二里头青铜冶铸生产的物料的来源以及生产组织,并着重提及二里头文化的重大贡献。二里头文化一方面在生产末端有稳定的金属物料来源,不仅确立华夏风格,也使得专业化分工、采冶分离更为明确;另一方面铜器成为了政治的物化表现,也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驱动力,使得铜器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身份发生了转变。


第四部分,陈教授从范铸工艺的演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传播与区域传统的形成入手,论述了商代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与影响。同时对商代晚期的“南方风格”以及商代铜器的高放铅物料的基本事实、合理推理以及产地来源假说进行了详细讲解。


陈坤龙教授为期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解了关于中国早期青铜冶铸技术的历史图景,推进了听众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和了解。在提问和讨论环节,陈坤龙教授针对老师与同学们的提问,做出了详尽的解答,大家受益匪浅。


通讯撰稿 | 张雅晴、吴双

通讯审稿 | 吴   双

网页编辑 | 王   坚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