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7
2022年6月3日下午,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讲座”第31期开讲,清华大学刘钝教授作了题为《幻灭的“三足鼎之梦”——从霍尔丹与李约瑟的通信看非西方文明的科学编史学》的学术报告。刘钝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科学文化评论》主编,曾任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本次报告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行,由我所李树雪教授主持。
霍尔丹在与李约瑟的通信中,曾经提到过 “三足鼎”计划——书写并向世人展示欧洲-西亚、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个计划到最后为什么会幻灭?“三足鼎”计划为什么缺少印度那只脚?刘钝教授从历史事件背景、信件材料以及编史学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刘钝教授对霍尔丹及其好友、同事、政治盟友——李约瑟做了简要介绍。1956年,爆发了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法联军和以色列入侵埃及。1957年,为抗议英国的不耻行为,霍尔丹宣布放弃在在英国的一切包括英国国籍而移居印度,此时,苏伊士运河危机已经结束,刘钝教授认为这其实是他所做的一场政治秀,这一点早在一年前他与李约瑟的通信中可见端倪,当时霍尔丹在信中透露了想要移民印度的想法,并提及萌生这一念头的主要原因是南亚次大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对其的强烈的吸引。
第二部分,刘钝教授对保存在剑桥大学图书馆和李约瑟研究所的霍尔丹与李约瑟的通信进行了解读。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封是1956年10月9日霍尔丹在伦敦写给李约瑟的信,信中写道:“浏览了你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之后,我确信人文主义思想,就如德尔菲神庙的鼎,需要有三个支撑:欧洲和西亚、印度,以及中国。我认为第一只脚是最稳固的。而因为有关印度的误解太多,我们对印度这只脚所知甚少。”这里讲述的正是霍尔丹的“三足鼎之梦”。同时他还在信中表示希望两年内移居印度,并活到80岁以期对印度的思想有所了解。实际上,李约瑟对印度文明也很重视,例如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中的“Why not”部分,不仅针对中国也包括了对印度的发问,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与《文明的滴定》两本书中都体现了他对印度文明的兴趣和关注,并且在与霍尔丹的通信中他也表达了对霍尔丹在印度的研究活动的赞赏。除以上内容之外,这两位科学家的通信内容还包括对印度哲学和天文学的讨论、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写书评、对中国文明的提及、以及海伦的生物学工作的相关讨论等。
第三部分,刘钝教授对印度的编史学问题进行了层层剖析。在《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一书中,科恩(H.F Cohen)认为 “为什么东方没有发生科学革命这个问题对于印度也值得追问”这一问题没有得到系统的回答,对于该问题他也没有解决,而是提出了“是因为印度科学史还没有找到它的李约瑟吗?”等一连串问题。
印度本土的两位学者Raina与Habib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缺失的图景:何以没有李约瑟式的印度科学史?》的文章,他们针对题目中的问题讨论了很多,并表达了一些观点:例如印度独立初期的科学史研究,大多限于零碎的学科史。而且历史学家主要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在技术史方面关心发展应用的问题。20世纪50-70年代,科学史主要是由业余或退休的科学家进行的写作,缺乏一种严格性。这种情况与当时的中国颇为相似。
回到科恩的《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一书,他认为追问日本和朝鲜以及其他一些文明为什么没有发生科学革命肯定毫无意义,理由是“有限的研究线索以及零散的结果远不足以构成一个全面而融贯的整体……,这样,我们就只剩下***世界、印度和中国这三种非西方文明了。”他在后面又讲到***世界与西方有着浓厚的血脉关系,这样,科恩与霍尔丹在“三足鼎”构想上观点一致。接下来科恩借用李约瑟的观点:“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唯一一个在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度上可以与我们比肩的体系,印度文明虽然很有趣,但更多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马克思认为印度社会没有历史,这与李约瑟的印度编年史不可靠的观点相呼应。而中国具有悠久的编史传统,刘钝教授以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为例,强调了古代史学极高的学术地位,以及中国史家的修养和道义担当。中国编史传统连绵不绝,这是印度乃至欧洲无法比拟的。因此,霍尔丹最终无法完成其“三足鼎之梦”。
报告的最后部分,刘钝教授通过对历史信件的解读,包括霍尔丹与李约瑟以及霍尔丹与徐利治的通信,对霍尔丹没有来中国的原因做出了分析。从后期霍尔丹给李约瑟写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在印度过得并不如意。相比之下,李约瑟对中国文明的研究取得了成功,并结出硕果——《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该书首卷的导言中陈述了完成大部头编史学著作的六个条件:其一,多年的科学训练与从事国际科学研究的经验;其二,充分了解欧洲科学史并在其中某个领域做出过原创性的工作;其三,对欧洲历史上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社会与经济背景怀有兴趣和一定的认知;其四,不同于传教士、外交官、商人等,有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及广泛旅行的机会;其五,要懂中文,至少能够得到合作阅读不可或缺的原始文献;其六,能够得到各领域的中国科学家与学者的指导。显然,与李约瑟相比,霍尔丹在研究条件、掌握当地语言和人脉、以及获得便利方面,都相差甚远。
整场报告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有余,刘钝教授从大历史观的视野解读科学史事件,运用了大量丰富、生动的史料,并结合多元化设计和巧妙的结构安排,剖析和论证了相关问题。在互动环节,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李树雪教授、杨小明教授、赵云波教授、姬永亮老师等专家学者针对本次报告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参会师生受益匪浅。
通讯撰稿 | 崔 媛
通讯审稿 | 袁紫玉
网页编辑 | 王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