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史论坛

【第78期】罗兴波教授:学不学苏联?——基于1955年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选种及良种繁育学进修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19

2024年9月18日,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表里山河·科史论坛”第78期举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兴波教授应邀作题为《学不学苏联?——基于1955年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选种及良种繁育学进修班的研究》的学术报告,彭鹏副教授担任主持。


lx.jpg


1955年,前苏联农学家费·米·普罗茨柯夫在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为期两年的作物选种进修班,旨在中国农学领域宣讲和推广米丘林主义遗传学。罗兴波教授基于档案资料分析并结合口述史访谈,梳理了进修班的学习内容和日常活动,进而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遗传学在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下,在苏联专家与本土学者之间的张力中的发展历程。

首先,罗兴波教授系统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苏农业合作、良种的繁育及种质资源交换的重要地位。1952年10月到1953年2月,伊万诺夫副博士受中央农业部邀请来华开办“米丘林农业植物选种及良种繁育讲习班”。与此同时,1955年适逢米丘林诞辰100周年,苏联在联邦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国的纪念活动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米丘林纪念展,二是“纪念米丘林诞生一百周年大会”。普罗茨科夫于9月到京开办进修班,全国各地方高等农业学校选派教师参加进修,并在多地开办函授班。

其次,罗兴波教授从普洛茨科夫、进修班学员和北京农大三方的视角开展了剖析:从普洛茨科夫的视角看,他制定了两年工作计划,并相继完成了课程讲授、专题报告、指导论文、担任顾问、外出考察及讲学等任务;从学员的视角看,进修班的24名学员组建了学委会、学习小组、资料整理小组等组织;从北京农大的视角看,由于种种原因,进修班的学员学习效率不高,专家备课时间较短,授课时间严重延长,未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最后,罗兴波教授针对这一历史事件给予总结,进修班虽未能达到宣扬和推广米丘林学说的目的,但北京农业大学对专家工作任务的安排完全遵循中央政府的要求,专家本人也至少大体上履行了各项任务要求。通过对进修班学员事业发展的分析,罗教授指出,进修班达到了为全国地方高等农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报告会上,参会师生踊跃提问,罗兴波教授对师生的问题给予了细致解答。


撰稿:师程艳

摄像:任安波

初审:王   坚

二审:彭   鹏

三审:赵云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