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史论坛

科技史系列讲座(3):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孙烈研究员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2-05-09

2022年5月8日是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日,“科技史系列讲座”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孙烈研究员,作了题目为《跨国知识流动中的模仿与创新——中西兵工技术的“受限”互动(1860-1945)》的专题报告。本次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上举行,我所王坚副教授主持。


d44ef3e600e240909b8e9aabbe1c095c.png


 6e5f3bcfe3184151bb3d9f7a9d4ecc20.png


本次报告的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在“知识史回归科技史研究的中心”这个命题的论述中,孙研究员先以连续发问的方式,抛出若干入题需首要解决的问题:人类是进化的,那么知识是进化的吗?是如何进化的?为什么与全球化有关?知识为什么会传播以及如何流动?等,引发听众的思考,拉开了本报告的序幕。接着,孙老师引用权威且珍贵的文献与材料,循学术史的脉络,对以上诸问题进行了一一梳理和分析。而后,又将讲座的内容转向报告的核心对象——兵工技术,并为听众展示出一张跨度长达数十万年的投射式武器装备的发展图。由孙老师对该图所含信息的剖析不难看出,这种发展是非直线的和匀速的,受到来自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很大影响;而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随着火炸药、弹道学、机械结构和材料等的发明和发展,新的知识进化图景也进而形成。


854c17e008894eefb403ffb71e852f55.png


第二,在“中西兵工技术的互动”问题的讲解中,孙老师以上节理论为铺垫,进一步深入到个案的研究。譬如,案例1:用日俄战争中迫击炮技术的创新与跨国流动来解释内、外网络的形成以及差异问题。新武器出现后,德国、英国、法国的采用和改进,显示出知识流动和创新在知识进化的过程成为了常态;案例2:德裔的美国传教士金楷理等人所作之火炮译著,由于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导致其与实际的火炮制造出现的公差问题,可以看出,不同网络节点间的知识传递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它案例略)


3.png


第三,孙研究员谈到了“创新”问题,并抛出了一个令所有听众大感震惊的话题——“中国人在世界上率先尝试了坦克”,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这段发生在1880年代的鲜有人关注的事件。以这样的科技创新史的案例——包括民国时期中国对德国造步枪材料的本土化改进,以及巩县兵工厂在制式步枪知识的整合和施用上的贡献等案例,论述知识产权转让在知识流通过程中亦可发挥关键作用。


4.png


孙烈研究员的报告持续两小时有余,期间运用的大量文献和稀见图片,显示出他在探究问题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和抱有的执着,同时,通过孙老师的讲述,听众也可学习到面对复杂问题时应该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地对“子问题”分而解决、各个击破。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孙研究员逐一回答了会议室的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孙老师博大的知识储备和解决复杂学术问题的能力,给所有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讯撰稿 | 田宝文

网页编辑 | 王   坚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