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史论坛

【第40期】成素梅教授:智能化时代科技与哲学的交汇及其问题域

发布时间:2022-11-20

2022年11月4日,山西大学校庆系列学术活动“表里山河”科史论坛第40期开讲,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素梅教授作了题为《智能化时代科技与哲学的交汇及其问题域》的学术报告。成素梅教授现任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二级教授,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哲学分析》杂志执行主编;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量子力学哲学、休闲哲学和人工智能哲学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上海市领军人才,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哲学协会”(CLMPST)理事,中国科协国际科学理事会委员会委员等,近期出版专著《改变观念:量子纠缠引发的哲学革命》;学术成果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牛津、剑桥、斯坦福、京都、哥本哈根以及南加州等大学访问学者。本次报告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行,由我所赵云波教授主持,李树雪教授、彭鹏副教授、乔笑斐副教授担任联合与谈人。


29c6b6f20fb847c2a9ec34f6294886ca.jpg


随着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展开,人类社会已经从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受科学技术驱动发展的时代。智能化时代不仅是哲学问题迸发的时代,而且是科技研发需要哲学反思,哲学研究不能忽视科技背景的时代,体现出科技与哲学的交汇发展。本报告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包括科学事实概念的演变、量子科学哲学的兴起、算法认识论、人的身体技术和精神技术化等问题。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

在人类发展史上,最早成熟起来的是技术,技术传统是早期工匠的经验与技艺的传承,同时,作为理想与思想的传承的远古时期精神传统也流传下来,而科学是技术传统与精神传统交汇的产物,并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具备了自我生命力,在牛顿力学时期超越技术与哲学,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个主导力量。

技术从机械化、自动化到智能化的演化是一个越来越从经验技术转向科学技术的过程,而技术哲学始终的任务和工作——“如何理解技术”的问题在当下主要分为五种观点:工具主义技术观、实体主义技术观、荷兰技术学派、通过技术设计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的技术观以及传统技术哲学人与工具二分的技术观。

从牛顿科学开始的17世纪近代科学实验是可观摩、开放式的实验,观测结果被称为经验块或经验基元,即最基本的经验单位,科学事实随之出现;19世纪进入精密科学时期,实验室的诞生实验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验事实的可靠性也从信任人的习惯转向信任程序以及测量数据或图像等;再到当代,科学成为技术化的科学,科学的这种发展也带来了去身体化的趋势,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强化了信任仪器的这种共识,实验的科学化或工程科学越来越明显。而作为科学哲学主要要务的“如何理解科学”的问题在当下也主要分为五种观点:放弃哲学认知功能的逻辑经验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科学实践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与后现代主义等。


二、第二次科学革命与哲学的交汇

当前的科学哲学是在第一次科学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观察与理论二分的逻辑经验主义,而第二次科学革命基础上的科学哲学——量子科学哲学还没有完全形成。从古希腊到伽利略时代的近代科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与哲学被统称为自然哲学,19世纪,科学概念出现,自然科学向着具体化方向发展,从哲学中完全独立出来,而哲学向着抽象方向发展的趋势引起具有科学背景的哲学家——石里克等人的反感,逻辑经验主义者们拒斥形而上学,坚持实证主义的意义标准,将哲学的主要任务定义为:为科学家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

当代科学与哲学的再次交汇离不开第二次科学革命,新科学哲学(量子科学哲学)的兴起要求科学哲学为如何理解以数学化和模型化为特征的量子理论的科学性提供论证方案和贡献认知智慧。陈素梅教授认为,第二次科学革命所要求的科学哲学呼唤“第二个康德”。


三、第四次技术革命与哲学的交汇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迎来了人类文明新的转型,其主要特征是智能化,将技术由赋能推向了赋智,机器的自主性由外生自主性转向内生自主性,人机关系由合作转向融合,智能机器的出现导致了新本体——介于人与工具之间的具有人类功能的非人类的机器——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但随之也将带来关系到整个概念框架、思维方式、社会建制、制度安排等的一系列变革,面对重构概念框架、思维方式的挑战、身体的技术化问题、增强技术的哲学问题、突出的伦理难题、数字生命的规范问题等都要求哲学深切参与到其中甚至重新成为核心。智能革命时代科学-技术-哲学的纠缠是深层次和根本性的交汇。


四、当代哲学研究的问题域

搜索引擎成为认知机器导致的分布式认知和网络科学家(cyberscientist)的出现在为我们的生活和研究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忧虑之处,如身份盗用、垃圾邮件、网络欺诈、深度沉迷、虚无主义等。在科学-技术-社会纠缠发展的时代,认知的责任成为把认识论、伦理学和本体论联系起来的话题,认识的能动作用和相关的问责既不属于人类也不属于人造物,而是术语人类在系统中的内在-行动。在智能环境中,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当非人类的算法过滤引导了我们的认识视域时,就提出了算法技术人员如何成为有担当的工程师和创造者的问题,同时,数字化环境逆转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环境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环境;人的行为痕迹及注意力成为商业资源,信息自动推送等问题,因此,智能革命时代的问责机制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科学技术哲学应该理应受到重视,从而在哲学上重塑科学-技术-社会-认知系统中的问责机制。


五、结论

最后,成素梅教授以两条结论来作文此次讲座的总结。结论一:智能化社会是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这个社会必然会全方位地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概念框架乃至当前在现代性基础上形成的方方面面。结论二:我们在面临着有必要重构一切的情况下,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场,与资本的出场一样重要。人类文明转型期也是哲学大发展时期,人类即将迎来第二个轴心时代。


成素梅教授从十分专业的角度细致且全面地讲解了智能化时代下科学技术与哲学的交汇发展。在互动环节,成素梅教授与赵云波教授、李树雪教授、彭鹏副教授、乔笑斐副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专业探讨,并对参会师生的问题做了详尽而系统的解答,进一步深化了参会师生对当前智能化时代下科学-技术-哲学深层次和根本性交汇的理解与思考。


撰稿人:赵翊圻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