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7
5月31日下午,“表里山河”科史论坛第48期开讲。本期邀请到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李昕升副教授做《中国食物变迁史》的专题报告,我所王坚副教授主持。
李教授首先介绍了食物史研究的意义,然后围绕三方面内容展开讲述:
第一,中国古代粮食作物以“五谷”为主,因此,厘清“五谷”作物的流变对于认识中国食物的变迁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多种民俗传说与古籍文献的梳理,李教授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百谷”与“五谷”的内涵,同时指出:“五谷”实际上代指“六类”(稷、黍、稻、豆、麻、麦),而 “六类” 在不同的文献具有不同的称谓。此外,李教授还对“五谷”中每类作物的历史脉络做了详细说明,并依此归纳出“五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状况以及地理分布特点。
第二,除“五谷”外,中国古人的食物还有“五果”、“五畜”和“五菜”作为必要补充。李教授依据详实的史料考证,清楚地指明了“五果”“五畜”和“五菜”的具体指代和产地来源。李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粮食作物与水果较为丰富,而蔬菜则相对稀缺,因此不同时期均需外来蔬菜的引进。
第三,中国现有作物有1100多种,主要作物有600多种,而外来作物占其中半数之多,因此,李教授就外来作物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做了重点梳理与分析,并以丰富有趣的例证和生动幽默的讲述,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先秦、汉晋、唐宋、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代表性作物、主要传入作物以及其名称特征等。此外,李教授还对自己提出的“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对其与“现代农业与食品消费升级”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解释。
报告最后,李教授针对现场的提问给予了逐一解答。李昕升副教授渊博的学识和风趣的讲演风格为参会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撰稿人:王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