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7
2022年5月16日上午,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讲座”第11讲开讲,我所邀请到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的曲安京教授作了题为《数理考古》的学术报告。曲老师是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教育部“长*学者”特聘教授,第七、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第九、十届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主题报告。此次报告会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办,由我所赵云波教授主持。
曲老师以科学史研究如何和中国历史结合,如何与中国文明结合引入,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数理考古”。报告围绕该主题分五个部分展开:
第一,通过史学范式的扩张,可以将数据作为史料。曲老师从历史学、考古学、科技考古等学科概念逐步展开,指出它们将史料的概念由文本扩展到文物、材料,继而推出如果将数据也纳入史料,进而可创立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数理考古。
第二,“数理考古”凭什么存在?曲老师指出,科技考古已经成为史学或考古学的支撑学科,而通过数据结构建模的数理考古也同样可以弥补文字史料的缺失,具有成为新学科的潜质。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中,古希腊与古中国等都抱有“万物皆数”理念的传统。吴文俊“古证复原”以及西方学者“复原(古人)当时所理解的数学的方式或方法”的数学实操,在方法论上为数理考古提供了范式保障。以上共同形成了数理考古的学理基础。
第三,从研究方法与对象看数理考古与科技考古的异同。曲教授指出,科技考古是通过对材料的成分分析,弥补文字史料的缺失,复原文物的设计制作过程;数理考古是通过数据的结构分析,弥补文字史料的缺失,复原文物的设计蓝图。
第四,数理考古的模型。曲教授以“《皇极历》中的漏刻差分表”、“数学实操《元嘉历》晷影表的复原”“魏晋南北朝时期穹窿顶墓室结构与牟合方盖”等为例讲解了数学建模;以“三圆三方的宇宙模型”、“古代星图与双圆模型”等为例介绍了田野实践的常用模型。
第五,数理考古在历史研究与考古发掘中的应用。曲教授指出数理考古的研究过程为:数据清洗——结构分析——数学建模——实作检验——意义阐释,并且以“三圆三方模型”“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陕西三原天井坑遗址坑底结构”“汉墓建筑布局”等为例对模型建立后的相关应用及产生的结果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报告后的互动环节中,杨小明、李晓岑、纪志刚、容志毅、伊宝、郑乃章等参会学者在充分肯定曲教授的“数理考古”这一新学科相关理论和前期实践的同时,也就关心的“牟合方盖模型如何计算体积”、“数理考古方法在考古领域的应用”、“三圆三方背后人文理念以及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交换了意见。此外,曲教授也回答了多位同学提出的诸如“三圆三方”、“天外有天”、“三重天、九重天”是否相互印证,以及用数学建模恢复已经被拆除的古建是否具有说服力等问题。本次讲座加深了大家对“数理考古”这一新概念的理解,曲安京教授条理清晰的讲解、触类旁通的分析,让参会师生们感觉受益匪浅。
通讯撰稿 | 王 婷
通讯审稿 | 樊道智
网页编辑 | 王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