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2
2022年5月11日,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讲座”邀请到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资深教授万辅彬先生,作了题为《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骆越人的无字史诗》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上举办,我所厚宇德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主持人就万辅彬教授的个人简介、研究专长、科研成果及本次报告主题等进行了介绍。万教授以《左江花山岩画》申遗纪录片切入,通过回顾其考察左江花山岩画的历史与研究经过,说明了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分布、图像、历史与现状,并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所涉及的“八个谜题”与岩画中所蕴藏的技术和文明信息逐一“揭秘”。
谜之一:岩画是什么年代的作品?推定花山岩画绘制年代常用的方法有:1.器物对比。将左江花山岩画中的典型器物(环首刀、羊角钮钟)与本地和邻近地区考古发现的同类器物的年代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环首刀和羊角钮钟一般存在于战国到东汉时期。此外,岩画里还有400多面铜鼓的图像,主要是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铜鼓(主要流行于战国至东汉时期)。通过器物对比,学者们认为花山岩画创作时间应该是战国到东汉时期。2.碳十四测年法。采集若干位于岩画之下、岩画之上和岩画近旁的钟乳石标本以及可能与岩画有关的木质标本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测定的结果也是在战国至东汉之间。3.铀系测年法。采集岩画中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次生碳酸盐沉积样品进行铀系测年,其结果与上述两种方法相呼应。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判定花山岩画绘制年代的上限为战国时期,下限为东汉。这一结论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们的一致认可,这段时期同是骆越人的青铜时代。
谜之二:是什么人画上去的?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地带的原华夏、吴、越、楚、巴、蜀等族群的绝大部分,相互融合而形成了汉族。在南方,原“百越”则处在剧烈的分化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东瓯在今浙江瓯江流域,闽越在今福建境内,滇越在今云南西南边境,骆越地望大约相当于今中国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以及越南北方。左江流域皆为骆越地。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左江花山岩画是骆越人所绘。
谜之三:用什么颜料画上去的,为何不易褪色?经专家取样化验,岩画的颜料是用氧化铁矿粉制成的。之所以不褪色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氧化铁矿粉矿物颜料本身不易褪色,因为它已经氧化了,太阳的照射对它不会造成多大的变化。第二,为什么能够粘得那么紧呢?有人猜测是植物胶的作用,但多数专家认为是添加了动物胶粘合剂。第三,崖壁大多数向内倾斜,风雨侵蚀较少,使得岩画的颜料经历千年依然没有脱落。
谜之四:岩画离地面很高,是怎么画上去的?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岩画最高的有上百米高,离地面最低的也有一二十米高。1985年广西左江流域岩画考察团邀请专家前来考察,结论莫衷一是。专家们分别提出了自下而上攀援法、搭架法、自上而下悬吊法、高水位浮船法等观点。其中,学者们认为常采用的可能是攀援法。除了上述这四种方法以外,可能还有其他尚未知晓的方法,这种神秘的色彩也正是花山岩画的魅力之所在。
谜之五:岩画表达了什么?意蕴如何?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宏大的祭祀场景,是祈愿两种生产(人的生产、粮食的生产)丰收的祭祀活动。在祭祀场面中有舞乐(铜鼓、羊角钮钟)、戴了面具的巫师,还有祭祀用的牺牲——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岩画前前后后画了700年,绘画风格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类似于这样大的投入没有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没有权威机构组织是很难做到的。另外,岩画中还有许多女性怀孕等的图像,应是承载了祈祷子孙兴旺的美好心愿。
谜之六:为何人像都是蛙型蹲式?在花山岩画中所有的人都画成青蛙状,“蹲式人形”反映了骆越人的蛙图腾崇拜,即对祖先的崇拜。壮族(骆越人的后裔)传说中有很多蛙图腾崇拜的故事,他们认为蛙是雷公的子孙,红水河流域壮族至今还在过蚂拐节。粤式铜鼓(主要分布在广西和广东一带)鼓面上有很多青蛙的立体雕饰。
谜之七:为什么叫“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大会指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之所以如此命名和入选,是因为其把景观、岩画与中国南方民族先民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所显示的独特性。整个花山岩画呈现的是一个社会活动场景,如今在花山岩画周围还有生动的体现。花山岩画绝大部分分布在临江江水转弯处,和对岸人类活动的台地隔江相望。岩画所依存的山体、蜿蜒的河流、人类赖以栖息的台地构成了一个个山水相依,诗意盎然的天然画卷,蕴含着人类和自然沟通的高度智慧,展现了人类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精神追求。
谜之八:岩画的内容今天在广西还有哪些活态传承?广西壮族、壮侗语族以及长期杂处的兄弟民族仍流传着远古的歌谣,传承着庆祝播种、庆祝丰收、缅怀死者、迎接新生的群体性舞蹈和祭祀,如壮族的蚂拐节、侬垌节;水族的端节……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很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体育运动、文化艺术等都与花山岩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贵州布依族的铜鼓十二则;南宁市郊区的壮族师公带着傩面具跳舞,动作和花山岩画极为相似……
在对上述“八个谜题”逐一揭秘之后,万教授指出文物信息是人们对文物实体以及人类文化遗存的认知,左江花山岩画给我们留下了千年的生命密码,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见证了当地骆越人的古代历史,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关于这部骆越人的无字史诗仍然有诸多未解之谜,万教授进一步对花山岩画中所蕴藏的技术与文明信息进行阐释。
第一,骆越人冶金铸造技术有相当水平。在花山岩画的一组局部图像中绘制有铜鼓、羊角钮钟、环首刀等青铜器组合图;铜鼓从万家坝型进步到石寨山型;合瓦形的羊角钮钟可以敲出两个音,四面挂在一起,和铜鼓协作已有成律倾向;个别人物身旁配有制作精良、锋利的环首刀与扁茎短剑……这些说明了当时的冶金铸造技术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
第二,花山岩画中所展现出来的头饰和服饰多姿多彩,说明已有成熟的纺织工艺。岩画中的蹲式人形图像有的着长衫、有的赤身裸体,还有的佩戴各种各样的头饰。
第三,花山岩画中还绘制有船纹,这与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铜鼓鼓胸上的船纹有着诸多联系。罗泊湾汉墓M1:10号铜鼓的所绘制的六条船中的人物是骆越人,对船纹和船的航行环境进行考察时发现此船的周围有玳瑁、鲎、海鱼、鹭鸶等近海沿岸的动物,且船已经设备有尾舵、水密隔舱等技术装置。
第四,“那文化”在岩画中也有所反映。左江一带的壮族民间故事中流传着狗给当地带来了稻种的传说,而在花山岩画中有狗的形象,狗的身上似乎粘着谷物一类的物质。在冷水冲型铜鼓上也有诸多“那文化”元素,例如关于稻作的立体雕饰。
广西左江流域留下了骆越人的大量岩画,这些岩画成为了研究壮族先民骆越人的重要文化遗存,从中可以窥见战国至东汉时期骆越人所处的社会已经分层,有骆王、骆将、巫师,有普通部落的成员。骆越人的生产力相当发达,在宁明花山附近很可能有比较大的聚落。在报告结尾,万辅彬教授结合自己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经验,提倡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考古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提问互动环节,杨小明教授、仪德刚教授、李晓岑教授、韦丹芳教授、史宏蕾教授以及研究生任世君、曹亚楠、王竞研等人分别就花山岩画中的纺织技术与相关习俗、花山岩画绘画所用的颜料成分、花山岩画中所反映的铜鼓、羊角钮钟等青铜科技及其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分布、花山岩画所表达的民族民俗文化、花山岩画相关民俗乐器的活态传承以及花山岩画的作画方法等问题向万教授请教,八十高龄的万先生精神矍铄,丝毫不显疲惫,认真地就每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通讯撰稿 | 任世君
通讯审稿 | 宋彦延
网页编辑 | 王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