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5
2023年11月14日,“表里山河”科史论坛第54期开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作了题为《复原中国大风车》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我所李树雪教授主持。
张柏春研究员首先概述了我国苏北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兴建大风车的历史背景,报告主要围绕大风车的西方仿制、实地复原和总结概述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中国大风车历史脉络进行论述。中国传统的立轴式大风车,又称立帆式大风车、大风车或中国大风车;而龙骨水车也称翻车、龙骨车、槽筒或水车。迄今最早的翻车图出现在北宋时期的《耕获图》中。元代王祯《农书》中复用“翻车”一词,还绘图记述了水轮驱动的术转翻车。清代起翻车又称“水龙”、“脚车”、“水蜈蚣”等,且中国大风车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和制盐生产中用作提水用的龙骨水车的原动力。1679至1985年,莱布尼茨参照荷兰人描绘的中国大风车场景,为Harz的矿山设计了新风车,但由于文献资料的局限性,他的仿制最终并未成功。1985年,陆敬严等曾在苏北考察立轴式风车的遗存,并通过老匠人得到了比较详细的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陆先生领导的同济大学中国古代机械制作室为中国科技馆制作了一部小型立轴式风车带动龙骨水车的展品,但仍有欠缺。
第二,复原中国大风车的相关步骤,包括寻访工匠和复原制作(备料、加工、安装)等详细过程。
第三,复原中国大风车总结概述:复原历史上的发明,抢救濒于失传的技术,传承先贤的智慧;应秉持再现传统,信息全面,可随时复制的原则;以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手艺、意会知识)为原则;采用史学考证、技艺再现及科学分析与计算的复原方法。
对中国大风车的复原表明,对于那些已经或濒临灭绝的器物和技术,可以从寻访工匠入手,在原材料、工艺、功能、使用与修护、历史与文化等多个方面得到更大程度地恢复或再现。在此意义上的“复原”更接近于“恢复原状”或“真实再现”。换言之,这类复原以恢复或再现为目标,重在原汁原味,因而也更具研究价值。
互动环节中,张柏春研究员系统详细地解答了参会师生提出的问题。整场报告以小见大,运用了大量丰富、生动的图片,结合多元化设计和巧妙的结构安排,阐释了复原中国大风车的遗产保护问题。
供 稿:师程艳
摄 影:智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