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9
2022年5月28日上午,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讲座”第22期开讲,景德镇陶瓷大学郑乃章教授作了题为《古陶瓷工艺的技术重构——以明代官窑为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以“腾讯会议”线上平台的形式举行,由我所赵云波教授主持。
郑乃章教授结合自身多年对明代官窑的资料搜集与研究,以技术史研究的视角,分析和总结了明代官窑陶瓷工艺的演进脉络与发展特色。讲座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一、引言
陶瓷技术已有万余年的历史,重现久远技术的可能性甚小。郑乃章教授认为,陶瓷技术史研究者应采用较为有效的方法,向大众讲述既遵循历史事实、又符合科学原理的陶瓷故事。在分析明代官窑的工艺研究中,学者们更着重有关高岭土、瓷石、釉灰、坯料、釉料、铜红釉、黄釉和窑炉及烧成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凝练其技术重构的方法,可以使得陶瓷技术史的研究更为合理和科学。
二、明代官窑主要原材料的解析
郑乃章教授依据《陶埏》、《天工开物》、《南窑笔记》等文献资料和大量的实地考察,讲授课了麻仓土、瓷石、釉灰、青料的专有特点及其制备流程。郑乃章教授根据仓麻山的出露岩性情况及龙坑坞的采矿遗迹,论证了“麻仓土”应是“高岭土”,又因其淘洗率高和质量好,故成为制瓷所用的“官土”。郑乃章教授以矿物学中地壳矿物的演变过程,深入解析了“瓷石”是岩石与粘土中间的过渡体,可以单独用作制瓷的原料,在中国制瓷史上称为“一元配方”;以传统釉灰制备的实地调查,展示了复杂的釉灰制作过程,分析了釉灰每阶段的具体化学作用。在青料的讲授环节中,郑乃章教授分析了青料有“敲青”和“淘青”的艰难获取流程,指出明代瓷器最好的青花料为官家所垄断,民窑较难出现高级青花料。
鉴于文献中陶瓷原料描述较难理解,郑乃章教授认为地质学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陶瓷原料。同时指出陶瓷是高温材料,其原料的高温性能是工匠倍加关注的环节。
三、明代官窑主要工艺的重构
郑乃章教授深入阐述他对官窑坯料配方的材料学和釉料配制工艺的重构、陶车以及窑炉的研究。在官窑坯料配方的材料学重构中,郑乃章教授基于原料的实验研究成果,对比了“一元配方”和“二元配方”在烧成收缩率、软硬性能、烧制温度、窑室变化等方面的差异。在釉料配制工艺的重构中,郑乃章教授以现代模拟实验的方式,简易明了地讲授了釉石与釉灰的配比。在古代陶车的讲解中,郑乃章重点阐述了官窑与民窑在陶车瓷轮制成技艺中的演变成因,并指出了官窑使用檀木质轴顶帽的优点。根据考古发现,郑乃章教授得出了馒头形窑炉是明代特有的窑炉的结论,以实物图片、计算方程以及清晰剖面图的方式,再现了明代馒头形窑炉的构造、砌筑技术以及后续窑炉演进变化的技术特点。
在此部分的总结中,郑乃章教授认为应用现代陶瓷工艺学的理论,从宏观视角分析古陶瓷的遗物并结合局部模拟试验,能够较为有效地进行古代陶瓷技术的重构。
四、明代官窑名瓷工艺的微观重构
依据光学显微镜、XRF元素测量仪、电子探针等先进的现代仪器设备,郑乃章教授展示了明代癸红釉、明代弘治黄釉、永乐甜白釉的研究成果。郑乃章教授分析了明代癸红釉结构特点和所含元素,推断明代癸红釉中使用了景德镇附近的含铜矿物或质量低的铜。在明代弘治黄釉的研究中,郑乃章教授结合弘治黄釉的化学组成、其内部显微结构以及表层厚度有无底釉等方面,指出样品表面白釉和底釉组成特征相似,应属同一种釉。对永乐甜白釉的研究方面,郑乃章教授指出永乐甜白釉的主要晶相为云母和石英,并存有少量的莫来石,瓷石的用量较多,在釉的化学组成上具有显著的特点。
在最后总结中,郑乃章教授认为文献的缺失是陶瓷工艺研究的困难之处,基于对古代技术遗存及其背景的科学思考,辅助现代技术测定,进行当下人们可以理解的技术重构,是研究陶瓷技术史较为有效的方法。
在提问和讨论环节中,郑乃章教授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皆作出了详尽的解答。此次讲座,郑乃章不仅运用了大量文献和稀见图片,同时展现了田野考察、实验室研究、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彰显出郑乃章教授在研究明代官窑工艺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和执着。
通讯撰稿 | 杨东东
通讯审稿 | 任世君
网页编辑 | 王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