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史论坛

【第34期】张藜教授:技术援助VS文化输出:地理学家葛德石与美国战时文化援华项目(1942-1946)

发布时间:2022-06-13

2022年6月11日上午,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讲座”第34期开讲,北京大学张藜教授作了题为《技术援助VS文化输出:地理学家葛德石与美国战时文化援华项目(1942-1946)》的学术报告。张藜教授现为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科学史、化学史、口述科技史。本次报告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行,由我所刘欣老师主持。


54083e4ef3d043f39435564895c8a4f4.jpg


本次报告以科学—外交的视角考察了葛德石和李约瑟在战时中国的不同经验。报告选取了葛德石作为观察战时美国援华项目的窗口,并与同时期在华开展类似工作的李约瑟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科学外交方式带来的不同的命运。


一、美国文化援华项目:技术援助VS文化输出


f82c014f80204961bed66f9e8d03b781.jpg


张教授首先介绍了二战时期美国文化援华项目的缘起,并对中美双方在美国文化援华项目上的不同态度和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美国文化援华项目的目标随着二战形势的变化而变动,在援助路径上美国政府在技术援助与文化输出两条路径之间发生摇摆。同时,张教授指出作为接受援助的一方,中国政府只愿意接受技术援助、坚决拒绝文化输出。张教授详细统计了二战美国派遣到中国的科技专家、医疗卫生专家和人文学者的基本情况,并指出地理学家葛德石参与援华项目但被提前召回正是中美两国对于美国援华项目路径分歧的必然结果。


二、葛德石与李约瑟科学外交方式之对比


作为战时由本国政府派遺赴华的文化交流学者,葛德石与李约瑟在来华背景、工作性质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但不同的立场导致了两人开展科学外交活动的方式与结果截然不同。


(一)葛德石与李约瑟有着相似的来华背景与身份

珍珠港事件后美英相继对日宣战并与中国结成同盟,通过战时援助和文化交流建立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成为美英共同的目标之一。在这一国际背景下,英国文化委员会、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相继选派访问学者赴华从事文化交流活动。葛德石是地理学家,因曾经在华任教与考察,对中国颇为了解,且由于熟悉亚洲地理已经被任命为国务院顾问,作为访问学者被派遣顺理成章。李约瑟是生物化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因结识中国留学生而对中国有所了解并心生向往,成为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合适人选。


(二)个人立场与行为方式迥异

张教授对比了李约瑟与葛德石在华的行程、言论与行为方式,揭示了葛德石被提前召回的原因。葛德石在短暂的七个月中,考察了20余所学术机构及部分工业机构,在与中国各界人士的交流中形成了自己对中国教育和工业发展情况的认识。虽然葛德石也向美国政府提供了援助中国的建议,但无论是在中国发表的公开演讲,还是向美国国务院提交的备忘录,葛德石总体上对美国援华项目的技术援助取向持负面态度。与之相比,李约瑟在华期间成立了中英科学合作馆,考察中国各地科研机构300余所,积极帮助中国与国外科学机构建立联系。更为不同的是,李约瑟认为国外技术援助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战时中国的科教机构并评价甚高,还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地献言献策。


(三)不同科学外交方式的结局

虽对葛德石的访问表示欢迎,但其言论与行为方式让中国政府心生戒备,最终提前被美国政府召回。葛德石不仅在美国文化援华项目结束后受政治影响未能再次来华,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还被批判为帝国主义反动地理学派,其学科领域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反观李约瑟,他在华期间成立了中英文化合作机构,与中国社会各界保持了友好的交往,为中英科学文化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而且由于政治上的倾向性,新中国成立后,李约瑟与中国的联系依然紧密,曾多次来华访问。


三、总结


张教授通过对比葛德石和李约瑟在战时中国开展科学外交的经验,说明在科学外交活动当中,科学家—外交官对自身使命的理解与行为方式,将带来不同的结局。同时,两人的经验也揭示了在外交议程中科学交流与技术援助具有远高于思想文化输出的优势,也反映出二战以来科学技术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扩大。


在报告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参会师生踊跃发言,杨小明教授、赵云波教授、彭鹏副教授、刘欣老师以及其他参会师生与张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整场报告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有余,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通讯撰稿 | 李林泱

通讯审稿 | 郑俊一

网页编辑 | 王   坚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