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史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史论坛

【第39期】吴国林教授:技术与诠释

发布时间:2022-11-18

2022年11月2日下午,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表里山河”科史论坛第39期开讲,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作了题为《技术与诠释》的学术报告。吴国林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社科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哲学独立顾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之首席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首任理事长。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190余篇。出版《量子技术哲学》、《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当代物理学方法论》等著作20余部。吴国林教授原创建立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构建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纲领。本次报告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行,由我所副所长赵云波教授主持,与谈人是我所乔笑斐副教授。

吴国林教授的这次讲座一共从七个方面来对本次讲座的主题“技术与阐释”进行演讲。第一个方面是技术的演变,第二个方面是技术的含义,第三个方面是技术的构成要素,第四个方面是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第五个方面是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推理关系,第六个方面是技术为何需要诠释,第七个方面是技术的真理。


一.技术的演变

吴国林教授首先从技术的演变开始讲。“技术”一词最早来自于古希腊文,最初是用来指技能、技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把科学与技术区分开来。他认为,科学是知识,而技术与人的实际活动相联系。亚里士多德把技术界定为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的技能。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自然物与制作物。他认为自然物是靠着自己的力量而生长出来的,而制作物不是靠着自己的力量生长出自己来。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人类认识事物或表达真理区分为5类:纯粹科学、技艺、实践智慧、理论智慧或哲学智慧、神性智慧。

16世纪以来,诞生了第一次科学革命,推动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7-18世纪以来,机器的工业应用占据统治地位。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方法、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卡普更明确地提出所谓的器官投影说。在17-18世纪,技术所表达的是各种生产技能相联系的过程和活动领域。这一时期的“技术”,已经从原来的“技能”转向到技术方式、技术方法或技术体系。1777年,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经济学家贝克曼最早将技术定义为“指导物质生产过程的科学或工艺知识”。他的这一理论概括对19世纪及现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出现,有了硬件与软件。通常软件被看作是一种程序和文档。软件与计算机这一技术人工物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人工系统,成为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吴教授指出,当代量子技术是基于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论形成的技术,主要依据于量子技术知识和量子实体技术。

从古希腊到近代和现代,技术的概念演变从原来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能概念,逐步扩展为工具、机器、设备、技术知识和软件。


二.技术的含义

我们将经验性技术、实体性技术和知识性技术统称为“具体技术”,或“技术因素”。技术意味着是“技术”与“理由”、“理性”、“说明”、“解释”、“尺度”等的相互作用,涌现出新的意义,这个“技术”应称之为“技术一般”。“技术一般”的四个含义:对具体技术的理性/系统分析;对具体技术的形而上学的分析;对具体技术进行说明和解释;对具体技术的尺度进行分析。英文的technology强调的是理性、原因与解释,但不是要离开实践,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中文的“技术”就是表示人利用技术人工物进行实践活动要受到规范。即技术的实践活动内在要求受到规范。技术的表现有五种:作为理性的技术,作为系统的技术,作为形而上学的技术,作为解释与预见的技术,作为尺度的技术。


三.技术的构成要素

技术哲学家米明姆从功能角度提出四类技术:作为客体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作为意志的技术。我国专家陈昌曙认为,技术由实体要素、智能要素与工艺要素组成。吴国林教授不认同陈昌曙对于工艺要素的看法,吴教授认为工艺可以定义为一种特定表现或者特定的实践行为。

吴国林教授将技术分为经验性要素、实体性要素、知识性要素。我们也可称之为经验性技术、实体性技术与知识性技术。技术一般与技术要素是统一的,二者具有同一性。


四.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

荷兰的克劳斯与梅耶斯提出的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是指技术人工物具有物理的和意向的两种性质。他们认为只有结构、功能和意向这三种元素。但是荷兰学派没有重视“质料”要素的问题,而是仅将要素纳入到结构概念中,于是系统仅剩下结构和功能。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的不良后果就是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形而上学的“难问题”。吴国林教授认为引入系统论思想,构建技术人工的系统模型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这样要素就变成了结构、功能、意向和要素这四种元素。

对于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问题,霍克斯和梅耶斯有两个本体论标准:一个是非充分决定标准。它是指技术人工物本体论应当容纳功能与其物质基础之间双向的非充分决定性。一个功能类型可以被物质结构或系统多重实现;而一个给定的物质基础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另一个是实现限制标准:从功能陈述到结构陈述,或相反,存在多种实践推理。吴国林教授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条本体论标准。一个是要素限制标准:任何具体的技术人工物都包含了要素,因此,在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在生成过程中,要素与结构一起共同决定了功能。另一个是环境限制标准:技术人工物的环境将影响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影响功能的实现,进而影响其实在性。吴国林教授认为,只有将这四种标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在结构和功能之间建立推理关系。


五.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推理关系

吴国林教授认为机构陈述和功能陈述之间主要是一个时间推理的关系。他提出要素可以不断的分出下一层次的子要素、子结构和子功能,一直分到不能再分的要素为止,该要素所在的层次就是原子层次,该要素就是原子要素,也就是技术原子,技术原子是原子结构与原子功能的统一,原子结构等值于原子功能。吴教授认为的解释者的组成要素是:要素描述与结构描述、要素满足的技术规律或规则描述、环境描述、结构-功能子描述。而最终的被解释者是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描述。最后,吴教授通过赖欣巴哈的三值逻辑得到启发,得出结构与功能的实践推理可以用三值逻辑来表达。尽管形式上是逻辑推理,但实际上它还不是演绎推理。


六.技术为何需要诠释

诠释是由说明和阐释构成。吴教授认为技术不仅仅只有因果关系,还需要对技术进行诠释。并且,对于技术还必须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对于技术历史,吴教授认为历史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视域融合。他认为技术是理解、诠释与应用的统一。


七.技术的真理

传统的真理观代表的是符合论真理观,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用“有用的”来界定真理。吴教授认为,实践真理是实践本体论真理和实践认识论真理的结合,也称为技术真理。


本次讲座通过追问技术的演变与含义,追问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难问题”,提出了吴国林教授的系统性解决进路。吴教授认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推理还需要诠释,诠释由说明与阐释构成。技术真理是实践认识论真理与实践本体论真理的统一。


讲座的最后,各校师生进行了许多互动问答,参会师生踊跃发言,彭鹏副教授、乔笑斐副教授、李树雪教授以及其他参会师生与吴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整场报告持续了大约两个小时,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苏嘉荣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652230 电子邮箱:kjss@sxu.edu.cn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网站备案:晋ICP备05000471号
山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