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9
2024年1月5日,2023科史新知学术沙龙第八期于文科楼601教室举行。刘瑞祥(19级博士)、王竞研(21级硕士)作为主讲人,分别以《原生环境与古建筑的共生共存问题——基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探讨》和《罗伯特·戈达德:从非主流到主流的火箭先驱》为题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王坚副教授担任点评人,二十余位同学参加了沙龙。
一、原生环境与古建筑的共生共存问题——基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探讨
刘瑞祥先从原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要素入题,分享了古建筑保护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现状。重点选取五台山原生环境的防雷、防虫功能,以及临汾隰县千佛庵中建筑与原生环境相配合产生的防尘功能为例,并以儒、道、释文化对待环境和自然的态度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古建哲学思想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历史作用。
交流阶段,22级硕士林书羽提问,王坚老师做总结评价。
林书羽:古代建筑选址时,对其原生环境是否会有关于地震风险的考量?
刘瑞祥: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更多还是出于堪舆、美学和哲学等方面的考量。林书羽同学的问题很好,很多时候我们总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古建筑,但它建造之初恐怕不是基于我们所猜测的这些科学原理。古建筑的存留量相对很少,唐宋的更少,现存最多的是明清时期的。我们选择唐宋时期的古建来研究,一方面是因为样本数量小一些,方便入手,另一方面是间隔时间够久,研究意义更大。当然这其中也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的问题,基于天灾或战乱破坏等多种可能性,所以古建筑得以留存的原因就更加复杂。
王坚:我国古代木架构建筑,包括其榫卯结构等是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的,但到底是经验成果还是当时的工匠就有关于抗震的考量呢?我们的古代有着璀璨的文化,但没有现代意义的科学,因此很多的研究都需要涉及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很难科学范式化的内容,这也是现在做相关研究的难点之一。
二、罗伯特•戈达德:从非主流到主流的火箭先驱
王竞研从罗伯特·戈达德的生平入手,介绍了其研究、成就和在液体推进剂火箭领域的杰出贡献。随后他以戈达德用陀螺仪解决火箭飞行姿态问题为引,进一步介绍了世界航天发展历程以及当下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的情况和案例。最后以航天精神的传承鼓励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扎实深耕,笃行实干。
交流阶段,23级博士生王婷进提问,王坚副教授做总结评价。
王婷:在做人物研究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对某个人物的评价的褒贬不一,即使该科学家已经是诺奖的获得者,也终究还是会有各种声音,那么请问你在进行人物研究时,是如何权衡解决类似问题的?
王竞研: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其实不止是在研究中,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评价很难统一。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动态的,需要面对当下,从主、客观的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方法上,尽可能地去找一些可靠支撑文献,确保言之有据。人物本身就是立体的,评价却是主观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研究的对象往往已经故去,难以做到盖棺定论。不同参考文献、不同时代的研究人员,评价也必然会各不相同,所以更应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王坚:在进行人物研究的时候,比较法是非常常用的,不仅是同时代、同学科人物的横向比较,有时可能还需要在时空上进行一个延伸,那么研究会更加丰满,更加有层次。
撰稿人:陈子昊
审稿人:林书羽
摄 影:陈 卓